6月15日上午,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組織開展“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專題理論學習會。本次理論學習會由公共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張淳主持,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費佳、張放,公共藝術教育中心課程教師周源、肖媛嫵、楊潔、陳繼玲及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全體職員參會學習。全體參會人員圍繞主題,就如何建設高校美育,助力學校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進行了深入研討學習。
張淳表示,在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5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這充分表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發展的關心。學校黨委發表在《求是》雜志上的文章及其他系列理論文章,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進行了系統性、理論性的闡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意高遠,對未來的工作有非常強的指導性。結合相關文章內容和學校美育工作實踐,張淳表示,要做到“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開展高校美育工作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繼承優良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二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三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走出一條新路。他表示,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準備,以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能夠面對時代挑戰、承擔時代責任的青年;二是建設具有時代性的藝術理論,通過藝術理論的建設來回答藝術界所遇到的眾多問題,加強文化自信;三是做到守正出新。
費佳回顧了從陜北公學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歷史,她表示,人大人繼承著悠久光榮的紅色傳統,我們應將這一精神內核貫徹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在工作中踐行歷史責任與擔當,要把握時代環境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學體系,使之與新的教學需求相適應,從而實現扎根中國大地,不斷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要平衡個性發展與整體發展的關系,高校教育不能關門辦學,應放眼社會,將教育工作與社會實際、文化傳統聯系起來,在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特色優勢的同時,在課程教學中吸收中國傳統藝術的內容,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要協調好個人發展與整體事業發展的關系,要立足于對人的培養,兼顧考慮學生發展、教師發展,與學校整體發展路線保持一致,將時代特色、學校傳統融入培養過程中,實現個人發展與事業發展的協調。
張放表示,研讀《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及其他多篇理論文章,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對工作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現成的“母版”“模板”,更不是國外大學的“翻版”“再版”。“把人民大學打造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建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寄予的新期待,也是為建設“讓黨放心、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人大特色的美育教育體系和美育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在人才培養、引進與梯隊建設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通過提升人才聚集水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頂尖精英,把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為主要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周源表示,作為人民大學的教師,站在這個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前沿,讓人感到無比自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把理想遠大、信念堅定作為政治之魂。在教學實踐中,作為老師應該要捕捉學生的思維現狀,弄清學生的所想所愿,才能在做“經師”的同時做一名“人師”。如今,面對世界形勢的深刻多變、多元思潮的喧囂激蕩、社會現象的魚龍混雜、個人成長的疑慮彷徨,信念與理想就是壓艙石與主心骨。有了壓艙石和主心骨,青春歲月就不會如無舵之舟漂泊不定,就能自信從容、行穩致遠,讓人生的理想在為黨和人民奮斗的事業之中得到升華。因此,向一個好老師的方向努力,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愿。
楊潔表示,人民大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也為國家的建設與改革事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影響了無數青年學子的成長。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作為教師更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也更要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作為一線教師,要緊跟新時代的教育目標和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教師的職業觀,同時要提升自我的美育、教學、科研素養。楊潔談到,作為人民大學的教師,我們要依托人民大學的人文社科優勢,積極探索公共藝術教育的人大模式,將紅色品格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
肖媛嫵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激勵下,作為一線教師,她希望在《中國音樂賞析》這門課中將理論工作做得更踏實、更深入。肖媛嫵談到,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能夠明顯感到現在學生更偏好于西方音樂與流行音樂,而對中國音樂的了解很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有著自己的音樂文化、音樂理論與音樂標準。接下來,她希望通過自己在理論與教學實踐上的努力,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與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對中國音樂的學習中了解中國五千年的音樂文化,做到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真正樹立新一代青年人的民族自信。
陳繼玲就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的“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談了自己的實踐與體會,她表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也是我們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中華文明既是維系著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國有一萬年的文化史與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何在實踐中把我國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遞給學生,讓青年學子了解并欣賞我國獨特的藝術美學,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陳繼玲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從新課程的開設與建設上入手,在課堂中向學生講述中國文明早期的文化藝術傳統與藝術起源,更好地繼承與弘揚中華文明的傳統。
中心職員成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高等教育指明的“新路”,是對中國高等教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詮釋和鄭重宣言,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前進坐標和方向指引,意義重大而深遠。作為管理職員,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筑牢思想根基,勇擔政治使命,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推進美育建設發展,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陜公血脈,講好陜公故事,傳承好陜公精神,以人大組歌為抓手,傳唱經典,讓紅色基因代代流傳;第三,扎根中國大地,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在課程建設方面,協助中心領導,構建更具有中國特色、人大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為各位教師做好課程開設的服務。
中心骨干計劃成員劉浩然表示,《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指出要“深刻領悟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把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辦學治校的精神力量”。作為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的黨政教輔工作人員,我們應在日常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將藝術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做出貢獻,為藝術思政課程做好技術保障工作,協助中心教師開展各項藝術思政教育活動,加強藝術思政的宣傳工作。此外,作為青年黨員,我們也應以身作則,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繼承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積極參與并帶動更多學生參與藝術思政教育,不斷擴大藝術思政影響力,在高校美育工作中體現中國特色。
本次研學聚焦于如何“堅定不移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主題,全體參會人員結合公共藝術教育實踐經歷,從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自身素養提升等方面展開充分交流,深入理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內涵,明確了高校美育、高校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未來,中心還將持續性開展集體學習活動,要進一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主要內容、核心要義和指導意義,進一步理解學校黨委提出的重要命題和重點任務,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著力將學校黨委的決策意圖把握準、領悟透、理解好,不斷開拓研究闡釋新境界、構建育人工作新格局、創新事業發展新局面。
(責任編輯:徐小婷 張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