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5日上午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
4月25日19點,教務處全體人員準時觀看新聞聯播,認真聆聽、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
4月26日上午,學校召開干部師生大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教務處班子成員現場參加學習,其他人員在崇德東樓視頻分會場參加學習。
4月26日下午,教務處黨支部書記、處長吳健帶領全處人員再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她重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關于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等四個方面交流了自己的學習體會,要求教務處全體人員全方位、全層次學懂、弄通、做實,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關于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要求,持續深化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積極探索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
會后,教務處全體人員積極交流了學習體會。
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這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全國高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
教務處黨支部副書記、副處長徐婷表示,有幸經歷難忘時刻,心潮澎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屋建瓴、振奮人心。總書記強調,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對標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優秀人才的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構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質量育人體系,大力培養堪當時代重任的“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撐。
教務處副處長苗苗表示,有幸見證歷史,深受振奮,終生難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這不僅是對學生們的殷殷囑托,更是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廣大師生們立志和鼓勁。作為一名本科教學管理干部,我深切感受到學校培養“復興棟梁、強國先鋒”這一使命的召喚,今后必將堅定方向、奮發進取,努力幫助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成為社會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樣,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教務處黨員葛曉琳表示,我以保障人員身份參與此次重大活動,感到激動而振奮,深感責任與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人大師生的自覺追求。作為本科教學管理一線人員,我深感責任重大,決心在服務國家、服務學校、服務師生的征途與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堅守崗位,積極主動,勇于砥礪奮斗,錘煉高尚品德修為,練就過硬業務本領,將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融化于血液里,根植于工作中。
教務處黨員張弘弢表示,作為“紅船領航”新生黨員先進性熔鑄計劃2012級學員,我有幸作為紅船學員代表之一參與活動。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寄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殷切期望。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一枚螺絲釘,我要持續認真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為培養“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盡自己一份力量。青春向黨,不負人民!
教務處入黨積極分子何雨橋表示,作為一名年輕的本科教學管理一線工作者,從學生到教職工的過程讓我對“立德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有愛才有責任。參加工作已近兩年,從入職之初到現在,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本科教學管理服務質量與青年學子的成長之路密切相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我們的責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為建設讓黨放心、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張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