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大氣科學教師團隊負責人黃建平在野外進行試驗。學校供圖)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教師團隊負責人黎明在進行雕塑創作。學校供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成員在檢查云霧水采樣器。學校供圖)
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
“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這句話,來自人們口中的“拼命三郎”——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中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2009年,懷抱著遠大的志向,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立德樹人、刻苦鉆研,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科研事業。
斯人已逝,壯志長存。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7月,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近5年來,共認定了兩批次401支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引領著廣大高校教師立足本職崗位,譜寫了一曲曲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的時代之歌。
敢為人先,勇攀創新高峰
萬米鉆機在大慶地區開展應用,創造了地質科學鉆探亞洲紀錄;旋轉加速度計式重力梯度儀,完成了國內首次航空重力梯度儀飛行試驗……
如今,黃大年未竟的事業依然在延續。在他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常常直到深夜依然燈火明亮。他生前所在的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接過接力棒,堅持不懈鉆研攻關,勇攀創新高峰。
“5年來,我們時刻不忘總書記的重托,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從本職崗位做起,根植沃土,賡續前行;弘揚精神,教書育人;傳承事業,創新發展。”現任團隊負責人劉財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看家本領。創新高峰意味著搶占科技前沿。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其高水平科研團隊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引領創新發展責無旁貸。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領銜的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教師團隊,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要通過推動科技創新,爭取6G主導權!”5月17日,張平在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開幕式上的發言充滿自信。
3G以前,國際的移動通信制式是FDD,話語權和主導權都在西方少數國家手中。張平和團隊臨危受命,在國內開展4G TDD系統架構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從0到1”突破移動通信基礎理論,提出核心技術、研制試驗系統、制定國際標準,為我國提出的TDD技術作為國際主流作出了基礎性貢獻。隨后,團隊積極推進5G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為我國搶占通信技術前沿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9年以來,張平又帶領團隊向6G發起了沖擊!他們提前布局,主持了我國第一個6G方向國家科研攻關項目,并重點針對我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顛覆性技術突破等方面的短板,研發了面向6G的智簡通信樣機平臺,支持包括可見光通信鏈路在內的多種空口鏈路的高效連接。
近年來,破解“卡脖子”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焦點問題。今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文指出,基礎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
半導體制造設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卡脖子”的最重要抓手之一。而作為半導體行業根基的半導體材料,則是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短板中的短板。目前,市場上常規的光電子器件主要基于硅等無機半導體材料,且相關技術在國際上已經發展了數十年,追趕起來難度極大。
為此,南京郵電大學教授趙強帶領的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將研發的重點放在了“具有優異光電性能的有機半導體材料與器件”上。
“和硅等無機材料相比,有機材料結構修飾靈活,柔性更強,由其寫入的芯片甚至可以植入人體。”團隊成員、南京郵電大學教授李衛表示,團隊集中研制新一代有機光電器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半導體材料“卡脖子”的窘境,實現彎道超車。
近年來,在半導體相關研究領域,只要轉向一些新興的二維材料,一經商業化便可獲得巨大的收益。面對誘惑,趙強和團隊成員卻始終不曾動搖:“現在,這一技術還不成熟,需要我們沉下心來,坐得了‘冷板凳’。”
半導體產業的問題,只是中國參與全球生產體系時,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出口管制而出現困境的一個縮影。在計算機、航天等諸多產業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從飛船巡天到潛艇探海,從汽車的動力學部件到手機的光學塑料鏡片……形態各異的塑料制品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現代文明的“皮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塑料成形技術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國之所需即為我之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群帶領的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化材料成形教師團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數字化成形基礎研究與應用前沿,引領人才培養、推動科技創新。
“一流就是必須聚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李德群堅定地說。
目前,該團隊已成為全球唯一能夠自主開發材料成形系列模擬軟件的研究隊伍。研發的注塑、沖壓、焊接和鑄造等系列工業軟件,成為國產成形模擬軟件第一品牌。迄今為止,團隊已研發出世界上最大的成形空間快速制造裝備等系列成形裝備,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立德立行,培育時代新人
黃大年每次出差前,都會給學生們布置學習任務,回來后查看學習清單。讀了什么書、有什么啟發、有什么問題,這些是學生們的必答題。
黃大年帶的2014級博士生張代磊,直到導師去世后才知道,自己當年的學費不是從學科經費里節省出來的,而是“黃老師自己的錢”。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而育人貴在以師者的榜樣精神,點亮學生的求學之路,引領學生找到為人之本。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好教師比比皆是。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在看望老教授、老專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師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中青年教師向老教授老專家學習,立志成為大先生,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上不斷創造新業績。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望的老教授、老專家隊伍里,有一位頭發花白,笑起來臉上帶著兩個“大酒窩”的老者。他,就是被學生們親切稱為“酒窩爺爺”的文學院院長孫郁。
孫郁領銜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師團隊,是研究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孫郁的帶領下,高旭東、楊慶祥等團隊成員,立足中國實踐,弘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雖為大學者,孫郁對教育教學工作卻從不曾有分毫懈怠。他主動要求擔任本科新生導師,親自帶領一屆屆本科生參觀魯迅博物館,通過現場教學使學生感受文學史的深沉與博大。“孫老師把給學生上課看作天大的事情。”在楊慶祥眼中,即使是重病臥床化療期間,孫老師仍然心系師生。每逢開學迎新或畢業典禮,文學院的所有學生都會收到一份孫老師精心準備的“寄語”,濃濃的暖意中娓娓道出真正的大學精神。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廣大高校教師以黃大年為榜樣,在“為學”上當表率、在“為事”上當典范、在“為人”上當楷模,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持續奮斗著。
上世紀70年代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就一直致力于守望藍天的努力。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言傳身教,開創了“為人、為事、為學”三位一體的學生培養理念,并踐行于教學實踐中,她本人更是躬身親為,在80多歲高齡時依舊堅守課堂一線。
如今,團隊教風代代傳承。張遠航院士20余年講授大氣環境化學課程,倡導形成以國際學術前沿推動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才培養方法;朱彤教授開創了多個本科生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大力拓展本科生國際視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成為團隊教師的矢志追求。
青年是科研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在中國農業大學果蔬加工教師團隊的廖小軍教授看來,要充分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團隊不斷探索新型教學資源開發,建立了國內首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的互動性,學生可進行參與式學習。
近年來,團隊在果蔬加工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建成2個國家級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和1個集成示范基地,3門課程獲評國家級“金課”……團隊幾十年來桃李滿天下,為中國果蔬加工領域培養了大量高素質人才。
教書千秋偉業,育人萬世豐功。
如今,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已經成為一個精神符號。廣大高校教師爭相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立足教師崗位,不斷譜寫著立德樹人的時代新篇。
心有大我,力扛時代重任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這是黃大年畢生的信念。
如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力扛時代重任正成為一種風向標,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主動擔負起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任。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時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長期以來,無數科研工作者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延續著“西遷精神”。西安交通大學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教師團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微納材料是當前材料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微納尺度下,材料的各項性能會發生劇烈改變。隨著社會發展對功能器械小型化的需求越來越多,系統探究微納尺度材料性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單智偉等3位團隊成員是世界微納尺度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2009年,在國外深造多年的3人,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放棄海外優渥的科研與生活條件,聚首西安交通大學,成立了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
10余年里,團隊深入開展微納尺度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研究,為搶占這一材料學科的世界學術高地爭得了先機。
微納尺度材料研究領域關系國防工業和國計民生。2017年以來,團隊鍥而不舍地開展系統研究,3項鎂鋰合金及1項AZ33M鎂合金已列入國家標準并成功用于我國“浦江1號”衛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祝融號任務火星車等。團隊結合陜西省作為最大原鎂產地的地方特色,推動協助成立“陜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幫助涉鎂企業脫困、轉型和升級。同時,團隊還孵化了3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關于高純鎂制備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望從整體上提升我國金屬鎂產業鏈的質量和水平。
“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而在充滿希望的神州大地上,個人與祖國“雙向奔赴”的故事時時刻刻都在上演。
2003年,為響應導師丑紀范院士“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號召,大氣科學領域知名學者黃建平放棄了國外穩定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回到母校蘭州大學,著手創建大氣科學教師團隊。
一流的研究成果離不開一手的觀測數據。為了改善科研條件、發展壯大學科,黃建平決定從建設觀測站的基礎工作切入,經多方考察選址,最終選定在蘭大榆中校區的萃英山頂建站。
彼時,蘭大榆中校區剛剛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團隊成員就用繩子拉著人力車,沿小路把新購置的觀測儀器一步步拖拽上山。寒冷的冬季,觀測站沒有暖氣,靠煤爐取暖,但黃建平和團隊成員堅持同吃同住在山上。
萃英山的黃土和積雪,無不見證著他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努力。
廿載奮斗,蘭州大學大氣科學教師團隊化地域劣勢為科研優勢,將我國半干旱氣候變化研究工作推至國際前沿,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團隊跨學科探索,于2020年5月發布了基于動力—統計方法建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在北京新發地、鄭州、南京等地的疫情預測中得到有效檢驗。
報國之志需要堅守,更需要傳承。
利用雕塑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教師團隊為時代發聲、為人民寫真、為歷史寫照。從改革開放前的《艱苦歲月》《大刀進行曲》,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廣州解放紀念碑》《開荒牛》,再到21世紀以來的《進延安》《大會師》,團隊用文藝作品接續文脈,向世界展現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推動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發展,是黃大年的志向和擔當。
如今,這種志向和追求像種子一樣根植在高校教師團隊中,激勵著廣大教師學習創新理論、獻身教育事業,真正把愛國情、報國志融入偉大事業中。
(原文刊載于《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8日第01版)
(責任編輯:劉曉陽 崔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