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右)作為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世園公園站第21棒火炬手,在北京世園公園順利完成火炬交接。受訪者供圖。)
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我有幸作為學生代表,在師生座談會上匯報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軍旅生涯,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殷切囑托,備受教育,深感使命在肩。
2009年,我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本科三年級時,我報名參軍,成為武警黑龍江省總隊的一名戰士。中斷學業去當兵,身邊曾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選擇。我想,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成為一名戰士,不只是為國之利刃增添鋒芒,也是一次自我的打磨和重生。迄今為止,這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兩年,未來如果我有幸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那一定與這兩年息息相關。
2011年12月13日凌晨4點,發自北京的一趟軍列將我帶到了冰城哈爾濱。那時的冰城還在夜幕中沉睡,我沒有來得及看清它的樣子,就被拉到了山里接受打磨——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名戰士。
黑龍江冬天極度嚴寒,從未體驗過的近零下三十度的低溫,是對我很大的考驗。開始訓練第一天,我就病倒了,高燒39.3℃。嚴寒之下,連標準的軍姿訓練仿佛都是那么難:膝蓋和肩膀僵硬,腳底板麻木了,趾尖被凍得沒有了知覺。看似簡單的臥倒和匍匐,練起來也多次受傷——一聲令下,手、膝蓋、胳膊肘依次“沖向”地面,雪面下面尖利的石子,將皮膚硌出傷痕,要是姿勢不標準,用力猛了還可能導致胳膊骨折。每次在室外訓練與站崗,大家呼出的鼻息都會凝結在衣服與眉毛上,變成厚厚的冰晶。
在黑龍江當兵的兩年,是用這樣一些數字填充起來的:奔跑了3500公里,站了500多個小時的夜崗,在雪地拉練300公里,手寫參軍日記700多篇,寫下幾十篇通訊文章,連續兩年獲得優秀士兵榮譽稱號,也整整兩年沒有回家見到父母……軍營里的生活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淬火成鋼”這幾個字的意思——在這樣一個寒氣逼人的環境中日復一日艱苦訓練,身體和意志都會強大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8月參加的抗洪搶險任務。一天中午,我們還沒來得及吃午飯,就緊急集合奔赴七百多公里外的抗洪前線,夜晚到達了黑龍江遜克縣,緊接著就去勘測洪水險點。我和戰友們打地鋪住在一個小學里,每天聽哨聲集合,去一個又一個險點。我們一共在抗洪前線戰斗了20多天,最終我榮立三等功。離開時,當地村民在街頭送行,我們敬禮告別,心中感動不已,眼淚直接流下來了——那一刻,我找到了青春的意義。
2013年11月25日,我離開了軍營。回到校園,我總在想,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讓今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軍營,告訴他們青春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家國與邊關。于是,我拉著退役的同學一起創辦了“一號哨位”微信公眾號,通過新媒體平臺講述中國軍人和軍營的故事。
之所以叫“一號哨位”,因為我在部隊站的第一班崗,就在“一號哨位”,我對這四個字有特別深的情懷。“一號哨位”是軍營的大門哨,無論進入軍營還是離開軍營,都必經“一號哨位”。可以說,“一號哨位”寄托了很多人的軍旅情懷。
這些年,我把“一號哨位”作為自己軍旅生活的延長線,以一名退役軍人的身份,繼續在互聯網上站崗放哨。團隊從最開始的兩個人,逐漸吸引一些退役戰友和軍屬的加入,現在已有十個人,都是有著濃厚軍旅情懷的伙伴。我們講述軍人故事,傳播軍旅文化,在網絡上持續傳遞中國軍人和退役軍人的正能量事跡,目前“一號哨位”全網的關注者已經超過了1000萬。我們也在聯合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部門、企業和高校,搭建一個幫助退役軍人找工作的平臺,為退役軍人和軍屬提供就業服務。
今年春節前夕,我們組織熱心網友給西藏喀喇昆侖一個海拔5000多米的邊防連隊送去了一車特殊的年貨——來自全國各個省份的特產。這批年貨由網友們分別寄送到北京,我們再統一發出,一共走了半個多月,終于在大年初四也就是立春那天,送到了邊防官兵的手里。有網友說,“我們為邊防送去了一個春天”。
星光不問趕路人,歷史屬于奮斗者。85年前,陜北公學“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教學原則,用血與火澆筑了人民大學與人民軍隊的同根同源;85年后,作為在人民軍隊淬煉、在人民大學求知的青年人,我會繼續奮斗,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
(講述人周曉輝,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