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圍繞教育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 “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的重大時代命題,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黨領導創辦的新型高等教育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鮮明的紅色基因和堅定的歷史使命。新時代新征程上,傳承好中國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要心懷 “國之大者”,深入踐行初心使命,深刻把握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精神要義、內涵實質和時代要求,賡續紅色血脈,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一、在黨創辦高等教育實踐中把握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
黨領導創辦高等教育的豐富實踐是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縮影,體現著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孕育著弦歌不輟、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百年來,黨始終把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作為黨辦學治校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為扎根中國大地發展高等教育注入了強大精神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探索創辦紅色高等教育,開啟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發展新型高等教育的偉大征程,孕育和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黨自成立之初就探索自主創辦革命的教育機構,發動工人、農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參與革命,在中華大地燃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星星之火。延安時期,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黨中央決定培養大批抗戰干部和“革命的先鋒隊”,以陜北公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如紅日噴薄而出,黨領導下的新型高等教育自此邁出了氣壯山河的步伐。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陜北公學:“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紅色高等教育牢牢堅持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貫徹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實行新的教育制度、課程和方法,匯聚了萬千愛國青年和進步知識分子,凝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書寫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揮灑熱血的英雄史詩。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創辦新型正規大學,探索發展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把紅色基因注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黨傳承和弘揚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大力發展源自解放區的紅色高等教育,接管和改造來自國統區的近代西式高等教育,確立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和格局基本形成。以黨中央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作為新起點,黨中央提出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在陜北公學率先實行的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基礎上,新中國高等教育明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人民辦教育,培養“萬千建國干部”和各方面專業人才,為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和探索現代化建設貢獻高等教育力量。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激活紅色基因的生命力,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隨著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建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擺在重要位置,明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實施“211工程”“985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貢獻人才。高校全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確保紅色基因不變色、不褪色,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互激蕩、相互促進中不斷賦予紅色基因以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大踏步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穩步邁進,紅色基因在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中不斷呈現出嶄新氣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調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更加堅強有力,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顯著鞏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育人全過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得以深入推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更加強勁的精神動力,中國高校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闊步前行。
黨的百年奮斗史昭示著,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紅色基因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高等教育永遠的精神品格,永不過時。
二、深刻領會高等教育紅色基因的內涵實質和精神要義
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貫穿于黨領導高校辦學治校的全過程,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和現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這就要求深入理解紅色基因的內涵實質和精神要義,賡續高等教育的紅色血脈。
紅色基因根植于我國獨特的歷史,是黨百年奮斗的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百年奮斗中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紅色基因正是貫穿于這一精神譜系的信仰傳承和思想積淀,是黨領導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的精神源泉。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扎根紅色沃土,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紅色血脈,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從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理想信念的靈魂滋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實踐始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把廣大青年凝聚在黨的旗幟下,鍛造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踐行者、傳播者,培養出一批批勇立潮頭、勇擔使命的先鋒隊,矗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閃耀著理想信念的熾熱光芒。
紅色基因厚植于我國獨特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基因銘刻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崢嶸歲月里,流淌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鐫刻著更廣泛、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土壤共同孕育出中國高等教育的文化傳統和基因血脈,鑄就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從黨成立之初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采古講學與今學校二者之長”,到黨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將文化融入革命課程,再到毛澤東同志妙解“三大法寶”贈予華北聯大師生,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賡續中華民族五千年文脈,承載著中華文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氣質,在時代的風云變幻中激蕩起雄渾豪邁的民族精神,在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中涵育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迸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強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匯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精神力量。
紅色基因深植于我國獨特的國情,是紅色江山永續的精神血脈。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指出:“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現代化事業和舉世矚目的高等教育發展奇跡。熔鑄于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塑造了新型高等教育的新模式,重塑了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格局,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有力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傳承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就是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出發,在高等教育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新中堅定道路自信,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紅色事業萬古長青。
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蘊含著博大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價值觀,彰顯了高等教育的鮮明政治品格和精神底色。讀懂紅色基因,就是讀懂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之路,進而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三、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中傳承紅色基因
高等教育只有深刻理解自身的基因血脈從哪里來,才能清醒認識到哪里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要把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好黨的光榮傳統作為重要使命,把紅色基因轉化為辦好大學、走好新路的精神動力。
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根和魂在哪里。黨領導下的中國新型高等教育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高等教育偉大辦學實踐。當高校的大樓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巍然聳立。要傳承高等教育的紅色基因,就要延續中華文化沃土形成的文明脈絡,賡續黨的精神譜系蘊含的初心使命、精神理想和價值追求。我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夠助力扭轉近代以后的落后面貌、創造短時間內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黨的堅強領導,這是傳承紅色基因的命脈所在。辦好中國的大學,關鍵在黨。走好新路,關鍵在聽黨話、跟黨走,守好鑄魂育人的堅強陣地,把黨的百年奮斗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自信,這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最大優勢和底氣。
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要清醒認識高等教育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現成的“母版”“模板”,更不是國外大學的“翻版”“再版”,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本國發展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解決好“國之大者”問題上走在世界前列。我國高等教育要凝聚和彰顯“中國特色”、躋身和引領“世界一流”,就要高舉黨的旗幟,走自己的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高校傳承好自身的基因血脈、應對國際競爭和挑戰的必然選擇。
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要審慎研究大學發展的標準和依據在哪里。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沒有定于一尊,而是同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制度模式特別是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密切相關。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扎根中國大地,面向中國實際,解決好中國問題,支撐中國現代化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國際社會尊重,建立真正的教育自信。要開展高等教育紅色基因內涵教育,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黨創辦高等教育故事,全面開展高校紅色基因宣傳闡釋,讓高等教育成為涵育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前沿陣地。要以紅色基因涵養和建構以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努力為“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供“中國之答”,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理論、中國思想。
一部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辦高等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教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將啟動“高等教育紅色基因傳承和精神品格弘揚”重大專項工程,做新時代高等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忠誠踐行者、標桿示范者、卓越領跑者,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彰顯“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成為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開路先鋒、事業闖將!
(作者張東剛,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原文刊載于《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6期。)
原文鏈接:[教學與研究]張東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責任編輯:孫琦 張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