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式現代化大講堂: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聞傳播學科貢獻”形勢與政策系列講座第二講開講,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主講《輿論生態與中國式現代化治理》。講座主要從輿論生態和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兩方面進行展開。
李彪首先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入手,介紹當前中國的輿論生態與意識形態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李彪表示,當前中國的輿論生態總體積極向好,主流價值觀牢牢占據主導地位。但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相互激蕩碰撞,網上意識形態斗爭面臨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中國也在為解決上述問題不懈努力,出臺多項重要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意識形態工作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有效規范網絡輿論生態。
當前輿論生態的主流格局呈現如下形態: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全黨領導核心得到廣大網民的衷心擁護愛戴,獲得高度認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日益深入人心,廣大干部群眾對國家發展的信心在網上得到充分呈現;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響徹網絡空間;網絡輿論格局出現顯著積極變化,自覺維護主流理性聲音的力量不斷壯大;全黨上下互聯網意識進一步增強,網絡治理齊抓共管的作用顯現等。李彪表示,中國的輿論生態總體在向好發展,主流價值觀通過網絡輿論潛移默化、深入人心,越來越多“沉默的大多數”被喚醒,助力激濁揚清。
在第二部分,李彪首先從中國源流的角度分析輿論觀的發展。中國古代輿論觀的核心觀念是從天命出發,有著民心、民意、民智觀念的多重面向,強調秩序優先、價值理性優先、教化德化優先。到近代之后,輿論觀向現代轉型,開始吸納西方思想為我所用。在甲午戰爭、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后,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與馬克思主義輿論思想大舉進入中國。之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輿論思想演進,輿論先后作用于斗爭、宣傳、導向、引導,服務于不同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求。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李彪歸納,在新時代輿論具有了新概念、新定位、新表述、新論斷、新擘畫、新部署與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上升為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接下來,李彪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講述中國式互聯網治理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基礎設施平臺化的環境下,中國式互聯網治理是必要的。
李彪表示,中國式互聯網治理的智慧,是在治理與發展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采取“邊發展邊監管”模式,在全方位改善前述輿論生態問題的基礎上,保持中國互聯網有效的張力與動力;通過政府主導、多元共治,達成兼顧數據安全、開放多元與井然有序的治理目標。如今中國式互聯網治理的價值觀正在從輿論引導向輿論生態治理與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從主流媒體建設向現代傳播體系與公共傳播體系建設、從國家治理向國際話語權重構與全球數字領導力構建進行轉向。
李彪在總結中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互聯網治理的根本要義是“調和”與“互動”。中國輿情治理具有中國特色,來自于中國傳統輿論觀與新技術的結合,是由多元主體參與的。構建良性網絡生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們也共同期待未來的輿論生態治理煥發新樣貌。
(責任編輯: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