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為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舉辦“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新聞傳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端論壇,邀請學界同仁共聚云端,探討新聞傳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規律、創新模式、教育共同體建設、評價體系建構等話題。論壇共設置一場主論壇和五場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平行分論壇。本次主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周勇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出席本次論壇并致辭。他表示,在新聞傳播實踐不斷變化、學術持續創新的當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仍是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根本任務。關于如何培養新聞傳播拔尖創新人才,胡百精表示,需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應到學科的人才培養當中;要基于新聞輿論規律、媒體融合和公共傳播實踐、技術變革大勢、國際傳播需求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來重塑新聞人才培養的定位;此外,還需面向價值塑造、問題解決、能力養成、知識建構四個方面來塑造高質量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胡百精強調,新聞傳播學科無論怎樣改革,都應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以最大限度促成學生的真實成長。
論壇第一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王潤澤主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周勇,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院長王曉紅參會并依次發言。
陳昌鳳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還缺什么”為主題進行分享。她表示,拔尖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共識,培養過程中需注意教育觀念創新、制度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卓越新聞人才的培養要關注情懷使命、知識判斷力和專業的精神能力。
林如鵬以暨南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聞人才培養成果為案例進行分享,以聲海工作室、融合傳播訓練營、傳播中國訓練營、功能游戲訓練營、全景工作室、“真探”工作室等“全場景”實踐育人系列項目切入,詳細介紹了暨南大學在思想引領、實踐育人、同輩引領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具體舉措,為與會嘉賓提供靈感與借鑒。
周勇認為,當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重要的使命和任務,就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當中,培養造就一大批卓越的新聞傳播拔尖創新人才。要以機制創新打通人才培養全鏈路,通過新聞教育界與實踐界共同體的建設解決人才培養供需兩端的梗阻問題,形成合力。他認為,當前,隨著新文科建設深入推進,基于要素、場景的局部改革難以從根本上回應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時代之需,需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在橫向維度,實現專業學科壁壘的全部敞開、全面打通,全球多學科實質性的課程融合、專業融合、學科知識的融合;在縱向維度,堅持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完善學生成長的評價標準,打通本碩博各階段的學程壁壘,以此驅動人才培養的綜合改革。
強月新以協同育人入手分析如何進行人才培養,從協同育人的內涵、路徑和建設方式思考三個方面進行分享。他認為,新聞傳播學科協同育人建構方式有多元協同、跨界交叉、多維遞進三種,在進行協同育人時還需思考如何堅持新聞傳播學科的主體性、形塑協同育人體系的科學性和強化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性的問題。
張濤甫以“數字中國與新聞傳播專業方位”為主題進行分享。他表示,技術的發展導致新聞傳播被推至世界的前臺,新聞傳播專業面臨著液態化場景、多關聯變量、不確定性集聚和知識流量化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新聞傳播專業重塑價值、知識、能力三位框架十分重要。
王曉紅也表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價值-使命的塑造、知識能力的構建和拔尖創新的制度空間三個命題,并表示價值是動力,知識是載體,創新制度空間是保障。
論壇第二單元由周勇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明洋、上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參與論壇討論。
李本乾和韋路分別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人才培養為例,向與會嘉賓分享了面向國家融媒體戰略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交大方案”和“浙大方案”。
嚴三九則以上海大學聯合大作業工作室的具體實踐為例,探討拔尖創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生態問題。
陳剛認為,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人才需要具備政治思維、技術思維、動態思維、系統思維和全球思維,其中還需格外警惕簡單的“plus”思維,努力將人才培養塑造成一個有機的、成體系的系統。
周慶安提出要打造新聞傳播“芯片人才”這一概念,并強調應以敘事能力的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多媒介平臺理解、國際對話、特定領域報道等能力。
張明新將視角聚焦于學院青年教師的培養,關注如何以人為本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他表示,師資隊伍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和立德樹人的效果。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員性、全面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具體而言,需要在教師群體間營造認同感、強化專業感、實現成就感和獲得尊重感。
劉明洋就人才培養的價值體系建設、標準體系建構和培養體系塑造三方面發表見解,他認為,價值體系的建構是拔尖人才培養的根基,實踐可以作為體系建構的標準之一,人才培養需要堅持全國和地方、高端和基礎、學院和社會培養相結合。
第三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主持。北京印刷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關義,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韓立新,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姚澤金,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黃合水,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科責任教授聞學,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亞楠參與討論。
王關義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定位、完善專業培養方案、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環節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分享自己對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
韓立新和鄭亞楠分別從宣傳反擊戰這一新聞史事件和數字新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落腳于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黃合水將拔尖人才培養分為管理精英和專業經營,并表示,對人才的培養應囊括智商、情商、職商三方面。
郭可將視角聚焦于國際傳播創新人才的培養,以上海外國語大學國新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為例,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融合培養建言獻策。
聞學則以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在業務領域相關的改革入手,從課程和教師兩方面著力,分享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關于培養路徑問題,姚澤金提出了“理解性支持模式”,具體包括自由、開放、包容的學習創新氛圍,被理解、被尊重與被支持的個性成長環境和尊重學生自由選擇、興趣發展、幫扶引導的政策支持三個方面。
論壇第四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韓曉寧主持,集結了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杜駿飛,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趙振祥,江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項國雄,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程麗紅,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宏元,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信凌,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石磊七位專家學者的觀點,共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杜駿飛和石磊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四個要素和學生全周期培養等內容與此前發言學者進行對話,在此基礎上補充了自己對于人才培養的認識和思考。
項國雄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可以被概括為“兩名一黃一重”,即名校名師、黃金年齡和重大項目。
程麗紅則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深厚的人文底蘊是根本,要突出人文精神的涵養和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蘇宏元從國家歷史發展的視角出發,強調了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性,并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界定,即要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
陳信凌從中國式現代化視野出發,探討拔尖人才培養,強調新聞專業教育應以現實需求為依歸,以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質專業人才為目標。培養路徑包括聚焦中心、重構體系和再造流程三方面。
趙振祥以廈門理工學院具體人才培養方案為例和與會嘉賓進行分享,聚焦于“新文科”視野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
論壇第五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閆巖主持。山西傳媒學院副院長郭衛東,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允,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祝斌,云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單曉紅,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教授楊琳,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西北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韓雋,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鄭素俠七位專家學者參與分享和討論。
郭衛東將視角聚焦于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山西傳媒學院人才培養為案例進行分享,認為高校應具備傳媒為根、鑄魂為本、理實并重和守正創新的辦學理念。
單曉紅以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產教融合實踐教學為例和與會學者進行分享和探討,她表示,產教融合這一新的育人模式可以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新的路徑,打造沉浸式培養平臺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新的可能。
韓雋以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人才培養中的社會服務為例,強調了社會服務作為引擎賦能專業學科的教育和科研實踐的重要性。
張允就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這一話題和與會學者進行對話,她表示,要從學習者出發,構建知識體系;依托課程思政,強化思維建構;以開放互動形成意義構建知識體系的創新。
彭祝斌就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特質發表看法,他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興趣廣泛、特立獨行、激情充沛、豐富想象力這四個基本特質,對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價值塑造、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能力培植,面向數字文明重構知識體系。
楊琳表示,在探討技術對專業綜合素養的價值之余,拔尖人才的培養應重新回歸人文底蘊和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鄭素俠則將視角聚焦于新聞傳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時如何在跨界的同時守護新聞傳播教育的邊界。她表示,跨界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更新課程體系、開設專業新方向和創辦卓越創新實驗班等途徑實現;在拓展新聞傳播知識疆域同時,還需形成標識學科自主性的新邊界,傳承好本學科的核心知識和價值,為構建本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而努力。
論壇最后,周勇進行總結。他表示,人才培養是新聞傳播學科的重點,未來學界將繼續沿著這一議題展開持續性的討論。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困惑與彷徨,因此,學科共同體的建設十分重要,全國新聞傳播院系攜手共建才能更好地應對大時代的大要求。
2019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國際新聞與傳播五個本科專業全部入選了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為更有針對性地探討各個專業的拔尖人才培養,在舉行主論壇的同時,19日下午,五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分論壇同時開展,各專業邀請了國內主要新聞院校的學界同仁開展探討,共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建設。
(責任編輯:楊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