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學校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得到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
陜北公學時期,毛澤東同志非常關心學校辦學工作,先后10次到校發表演講,6次為學校題詞。
李維漢回憶:“陜公是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創立的。特別是毛澤東,他在繁重的工作中,還常對學校的任務、辦學方針等關鍵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1937年10月23日,在陜北公學開學典禮前一周,應成仿吾請求,毛澤東為陜北公學作了著名的長篇題詞:
“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這一題詞,不僅成為陜北公學一批批熱血青年的座右銘,也成為后來人大一代代學子不斷追求的理想人格。
陜北公學創辦初期在財政、物資方面都遇到了極大困難。1938年3月,當陜北公學向國內外發起爭取支持時,毛澤東在出版的《援助陜北公學》小冊子上題詞:“陜北公學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因為他為著抗日救亡而設,因為他收納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秀兒女。”
1938年3月3日,陜北公學第一期第三批(第6至第10學員隊)學員600人畢業。毛澤東在畢業典禮上作臨別贈言:“陜公代表著全中國的統一戰線,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他高度評價陜北公學的作用,特別指出:“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1939年夏,日寇增兵華北,國民黨加劇反共摩擦,黨中央決定將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合并,成立華北聯合大學,校址移到晉察冀根據地。在華北聯合大學全校師生離開延安前夕,黨中央書記處的幾位負責同志毛澤東、周恩來、博古,以及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長李維漢等前來看望出征師生并作報告。毛澤東贈送的“三個法寶”給出征師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三個法寶”分別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革命的團結,這一思想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共產黨人>發刊詞》的主要內容。
1948年5月,為迎接全國解放,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毛澤東還親自為華北大學題寫了校名。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大學。1950年10月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劉少奇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中國第一個辦起來的新式的大學,在中國歷史上以前所沒有過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立其他的大學。”
“文革”結束后,在黨中央的關懷支持下,停辦長達八年之久的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新生。
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明確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干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鄧小平的重要思想和指示,為中國人民大學的重新恢復和新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鄧小平本人對中國人民大學的關懷和重視。
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學校建校五十五周年題詞:“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優秀建設人才。”1997年,學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均為學校題詞。江澤民題詞:“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培養跨世紀優秀建設人才”。
2000年10月15日,學校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50周年紀念大會,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講話中提出把學校建設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
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來校考察,親自主持與人大師生的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重申了他在2001年8月7日提出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各自作用的“四個同樣重要”。他強調關鍵在于落實這“四個同樣重要”,并提出了“五個高度重視”,即要始終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治黨治國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高度重視改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條件,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重大課題的攻關,高度重視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學者的成就和作用,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大力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繁榮。他對學校發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在新世紀創造新的成就,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江澤民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話是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先后兩次來校出席活動、考察指導工作。第一次是出席2008年3月15日在學校舉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開幕式活動,并在校內百家園與中日兩國青少年代表共同植下象征中日青年世代友好的玉蘭樹和櫻花樹。在活動過程中,他對學校發展提出殷切期望,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很有特色的學校,要發揚自己的傳統;辦大學大家不要都辦成一個樣子,要辦出特色,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和辦出水平是統一的,辦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辦出水平才能有特色。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發揚傳統,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這一重要指示,為中國人民大學在新時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時隔兩年半,2010年9月9日,胡錦濤再次來校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學校的辦學成就,希望學校弘揚光榮傳統,不斷改革創新,突出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他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建設成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
習近平同志一直關心關懷中國人民大學的發展,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22年先后五次到學校出席活動、視察工作。2005年3月13日,習近平同志出席中國人民大學與浙江省人民政府推進全面合作座談會暨簽字儀式,參觀校史館,并向學校贈送新昌硅化木。2006年3月8日,學校舉行“人大代表人大行”系列活動,習近平同志應邀作題為“弘揚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推進科學發展觀在浙江的實踐”的報告。2009年5月7日,習近平同志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并主持召開高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座談會。2012年6月19日,習近平同志來中國人民大學調研,考察高校黨建工作,希望中國人民大學“早日建設成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大學”。進入新時代,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人民大學迎來80華誕。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在世紀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中國人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建校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習近平強調,當前,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希望中國人民大學以建校80周年為新的起點,圍繞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繁榮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并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大學的光榮傳統和辦學成就,對中國人民大學的未來發展提出殷切希望,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習近平強調,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有愛才有責任。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
習近平指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新征程上,中國人民大學將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根本統領,以傳承紅色基因為文化血脈,以扎根中國大地為發展根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努力創造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新的更大成績。
(更新至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