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原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從創建新中國檔案學高等教育出發,經70年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的信息資源管理教學和科研重鎮。
一、面向國家數字化轉型戰略需要,培育數智時代信管創新人才
以數據管理和數字人文為雙輪,全面推動人才培養的數字化轉型。三個本科專業全部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本科生層次開辦全國首個數字人文榮譽輔修學位,在研究生層次開辦全國首個數字人文碩士和博士學位項目。先后推出基于“雙數計劃”(“未來數據人才計劃”與“數字人文菁英計劃”)的高層次本科人才培養項目、新媒體運營- 數據管理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數字社會與數據治理實驗班、MlisDA項目(非全日制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數據管理方向)。其中,數字人文領域的多項教學成果先后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創新獎、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等多項國際國內重量級教學榮譽。
▲ 信息資源管理學科人才培養項目
▲ 《數字記憶建構的理論與方法》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數據科學導論》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四位一體數字記憶人才培養:數字遺產融入高等教育新模式”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卓越之星獎(Award: Star of Outstanding)
▲ 師生開展“雙數實踐課堂”教學活動
▲ 學院首屆MlisDA新生見面
二、深耕文獻保護與數據治理,布局信管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凸顯學科紅色基因和特色優勢,推動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戰略布局。近5年來實現科研跨越式發展,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獲批數大幅提升。在文獻遺產修復保護、數據治理與開發、文化數字化等方向形成人大學派,建設中國紅色文獻檔案資源庫和“北京記憶”平臺,形成信管科研“大”成果。打造4個“大先生”科研團隊,9大研究機構平臺,3大系列高水平學術會議平臺,5大學術成果發布平臺,擦亮信管科研“大”品牌。
▲ 2017年來獲批國家社科基金27項、國家自科基金12項
▲ 馮惠玲教授獲得第八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 第18屆中國信息資源管理論壇(學科內第一個一級學科交流平臺,至今持續19年)全體與會代表合影
▲ 創辦數字人文領域首本有正式刊號的學術期刊《數字人文研究》
三、服務社會治理和文化建設大局,持續輸出信息資源管理中國方案
近5來,學院承擔《檔案法》修訂及其他多項檔案法規標準研究任務,信息資源產業、紅色檔案保護與開發、奧運遺產保護、大數據管理等方面的資政報告獲國家領導人等重要批示近20次。深度參與學科領域內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ITU-T)的國際標準起草與制定,完成15項、正在進行12項。全面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檔案學卷編纂工作,承擔布達拉宮貝葉經保護等課題,數字記憶系列數字資源產品正在全面發揮社會效益。依托品牌信息分析綜合研究平臺連續8年發布中國品牌發展報告。
▲ 高遷古村數字記憶網站成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中第一個單村特展并上線“學習強國”平臺
▲ 布達拉宮貝葉經修復現場
▲ 標準研究團隊代表性成果和所獲榮譽
▲ 品牌信息分析綜合研究平臺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