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已故榮譽一級教授周誠所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近日被商務印書館選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裝再版發行。7月8日,為紀念周誠教授《土地經濟學原理》初版二十周年、慶祝該書再版發行,傳承周誠教授的治學精神,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和商務印書館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經濟研究所承辦的“周誠《土地經濟學原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辦公室原主任,全國人大農業農村委員會原主任陳錫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法制辦原副主任、原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司長趙鯤,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助理李霞,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會長柴強,中國土地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嚴金明,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錢文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徐祥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王小映,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二級巡視員張海陽,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國際業務部原總經理孫梅玉,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原二級巡視員蔡家成,中地不動產評估公司原副總經理錢海彬,商務印書館經管編輯室主任宋偉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劉濤、李彬、王藝博,周誠教授兒子劉思謙,中國人民大學原農業經濟系黨總支書記解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豐雷,商學院教授況偉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曾丙健,副院長毛學峰、鐘真,教授孔祥智、曾寅初,以及師生代表40多人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仇煥廣和原院長唐忠分別主持。
林尚立在致辭中表示,在周誠教授的《土地經濟學原理》初版20周年和再版發行之際,舉辦《土地經濟學原理》學術研討會意義很大。周誠教授是中國人民大學農經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學校首批榮譽一級教授,是“經師”和“人師”相結合的“大先生”。他一心向學,務實求真,精益求精,對土地經濟學孜孜追求的主要成果都凝聚在《土地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該書開創性地提出了土地經濟學的三板塊結構理論,在學界獨樹一幟,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面顯示了作者獨到深刻的見解,在土地經濟學科領域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歷經時間的沉淀,至今仍富有生命力,是中國人民大學農經學科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基礎性、標志性成果。我們要學習周誠教授實事求是、關注現實的治學態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扎根中國大地,深入調查研究,把學問做在中國的大地上,做在人民群眾當中,做在中國發展的歷程當中,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大學術,為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而共同努力。
陳錫文在發言中回憶,45年前他作為本科生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讀書時,周誠教授是系副主任,是他最早認識的老師之一。周誠教授在學術上、思想上給他們樹立了榜樣。周誠教授較早地直面土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年前,《土地經濟學原理》出版后,在理論界和政府管理部門都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20年后,商務印書館將這本書收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再版發行,說明了它的歷史價值和當前的現實意義。陳錫文概括了《土地經濟學原理》的四個特點。一是界定了土地經濟學的內涵和邊界,給出了土地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構架;二是給出了土地經濟學研究的整個體系,把可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囊括了進去;三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國的實踐為依托,概括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末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的觀念、思想、體系;四是汲取了一個時代的改革發展實踐,也汲取了一代學人對當時中國土地問題一系列的認識,給我們留下了進一步研究土地問題的寶貴思想和精神財富。
國務院副秘書長郭瑋同志作書面發言,回憶了《土地經濟學原理》的產生背景,對《土地經濟學原理》的開拓性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深刻懷念并高度贊譽了周城教授的治學精神。
甘藏春表示,《土地經濟學原理》是周城教授在土地經濟學領域的畢生研究總結和理論提煉,甫一出版即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時代土地經濟學研究的水平。甘藏春認為,周誠教授的《土地經濟學原理》是土地經濟學領域把農村與城市進行統一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回應了時代的要求,具有獨創性貢獻。比如,它強調土地的自然屬性是基本屬性,從二元論的角度分析土地的經濟屬性等,這些至今是我們研究土地問題的邏輯起點。《土地經濟學原理》是伴隨著中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實踐而不斷發展完善的經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體現了中國土地管理和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論發展邏輯。
李霞表示,周誠教授是中國當代土地經濟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土地經濟學原理》是他磨礪16年而成的一部著作,該書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土地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基礎理論和現實問題,梳理了中國土地制度的變化,將土地經濟與政治、經濟、法學、財政稅收、區域經濟等多個分支學科融為一體,在基礎性、學理性、系統性等諸多方面對土地經濟學的發展都具有開創性作用,意義非常重大。出版20年來,《土地經濟學原理》經受住了時間考驗,是當代中國學者、中國學術的典范之作,因此,商務印書館將其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學術的代表性成果,收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出版。
劉思謙回憶了自己和家人對父親的深厚感情。他表示,在父親逝世9周年之際,學校和出版社召開學術研討會紀念父親及其《土地經濟學原理》,令他深刻地體會到父親當年的學術貢獻,更加理解父親作為一名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的崇高情懷。
仇煥廣在主持會議時表示,周誠教授的《土地經濟學原理》是人民大學農經學科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上的重要標志性成果,是學院的寶貴財富。
與會的其他專家暢談了與周誠教授相識、相處、共事以及接受指導的經歷,研討周誠教授的學術思想,分享對《土地經濟學原理》的感受。趙鯤、柴強、嚴金明、錢文榮、馬曉河、徐祥臨、曾寅初、孔祥智、王小映、解紅先后發言。
趙鯤重點談了周誠教授對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的開創性研究,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能夠發揮老一輩學者開創擔當的精神,為土地集體所有制的不斷創新和完善作出貢獻。柴強回顧了自己從80年代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讀研究生時期就在周誠教授的教導下編寫教材、從事研究的經歷,回憶了周誠教授思想開明、超前以及治學非常嚴謹的特質。嚴金明仔細梳理了周誠教授的著作、論文和研究關鍵詞,細致解讀了《土地經濟學原理》一書,提出人的生命有兩次,一個是自然的生命,一個是在人們記憶中的生命,周誠教授將長存在我們和后人的心里。錢文榮表示,周誠教授的書把他引入了土地經濟學領域,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先生當年提出的很多思想和觀點到今天依然有非常大的啟發。馬曉河對周誠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嚴謹務實的學術作風,側重談了周老師在土地所有制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及其政策影響。徐祥臨談了他對周誠教授的印象,介紹了周老師對他的影響——要求語言準確,講究邏輯關系,用好案頭書。曾寅初談到周誠教授對自己做學問的啟示,一是追求知識創新,二是學者到了研究后期要注重學術提升和學理系統化,三是要講究邏輯的嚴謹性和文字表述的嚴謹性。孔祥智談到我們應該學習周誠教授的治學態度,要在周誠教授的研究基礎上不斷創新,進一步完善土地經濟學的自主的知識體系。王小映著重總結了周誠教授在土地產權理論、土地價值二元論、土地增值分配理論等方面的原創性貢獻,認為《土地經濟學原理》給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于研究現實土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解紅表示,她1976年就到人民大學工作,長期與周誠教授共事,對周老師做事的執著、熱情、認真印象深刻,認為周老師等農經老教授確實做到了著作等身和百年育人。
唐忠表示,周誠教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邏輯嚴謹、觀點鮮明、文字精煉,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對研究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
附:周誠教授和《土地經濟學原理》簡介
周誠(1927-2014),原名劉起儒,遼寧義縣人,中國人民大學農經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學校首批榮譽一級教授,我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土地經濟學家。抗戰勝利后先后在北 平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攻讀農學,1948年底投奔解放區,1950-195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系農業經濟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農經系副主任。他是新中國第一本(1959年)和第二本(1964年)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主要編寫者之一;是理論界少數最早支持包干到戶的學者之一,發表多篇論包干到戶的論文,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的重要貢獻者,2008年獲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周誠教授是當代中國土地經濟學術事業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創設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經濟研究所(1985),主編新中國第一部土地經濟學教材《土地經濟學初編》(1986),創設期刊《土地經濟問題》(1986)和《土地與房產經濟管理》(1988),主譯校哥德伯戈和欽洛依合著《城市土地經濟學》(1990),是北京土地經濟研究會(1985)、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土地經濟研究會(1986)、中國土地學會土地經濟研究會(1987)創會會長,海峽兩岸土地經濟學術交流開啟者(1990)。主編出版《土地經濟學初編》(1986)、《土地經濟學》(1989)、《中國土地經濟問題研究》(1992)、《城鎮不動產市場經濟問題》(1993),出版文集《土地經濟研究》(1996)、《土地經濟問題》(1997)、《土地經濟研究(續集)》(2000)。
2003年,周誠教授傾心獨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開創性地提出土地經濟學“三板塊結構理論”,將土地經濟學劃分為土地資源經濟、土地財產經濟和土地資產經濟三大板塊;全書按照土地資源經濟、土地財產經濟和土地資產經濟三編,全面系統論述土地利用、土地產權、土地市場等方面的理論問題,深入分析土地產權、土地價值、地租與地價等問題的理論及其應用。2023年,在《土地經濟學原理》初版二十年之際,商務印書館將《土地經濟學原理》選入“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精裝再版發行。
(《土地經濟學原理》〔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