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新一批畢業生告別蘇州,奔赴世界各地工作、深造;又一批新生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匯聚到蘇州,開始他們的中國求學之路。
2018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在蘇州成立,正如她名稱中蘊含的使命,在蘇州這座絲綢之都,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熱愛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發展經驗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端人才。5年來,已有200余名國際使者從這里出發,踏上新時代的新絲路征程。
2018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在蘇州成立,正如她名稱中蘊含的使命,在蘇州這座絲綢之都,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熱愛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發展經驗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端人才。5年來,已有200余名國際使者從這里出發,踏上新時代的新絲路征程。
“想要了解中國,必須來到中國”
最近,來自俄羅斯的薩哈羅夫終于如愿過上了中國生活。他是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2023級新生,自小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尤其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建筑。他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就開始自學漢語,至今已是第5個年頭。“一所兼具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大學,才能讓我學到更多知識。”他說,本科畢業后幾經比較,他選擇了絲路學院,并且順利通過申請。
2021年以來,絲路學院創新提出構建新時代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課程體系,并圍繞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中國法律、中國文化四個方向,重點打造以中國地方治理、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特色課程,引領有理想、有抱負的絲路學子運用“中國智慧”探究世界發展的共性問題,培養其成為知識、能力與素養兼備且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
薩哈羅夫和同學們一起,在絲路學院汲取著營養。絲路學院采用英文授課,但是他依然每天花上好幾個小時學習漢語、練習寫漢字。“我想跟中國人一樣無障礙閱讀中文書、與人交流。”說到這里,薩哈羅夫展開笑容,眼睛亮起來,他的目標是在中國讀完博士,未來從事中俄兩國發展貿易乃至雙邊關系相關工作。
來自墨西哥的普拉多,中文名叫“艾羿航”,已經在絲路學院學習了2年。平時除了上課,他對學院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非常感興趣。他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蘇州革命博物館、陳望道故居等地,從讀懂中國共產黨開始讀懂中國;他們學茶藝、學書法,嘗試刺繡和篆刻,與江南傳統文化面對面;他們還參觀中國企業,走訪地方基層政府,從感受中國之變到學習中國智慧,從學習中國之治到理解中國道路……
“想要了解中國,必須來到中國。”艾羿航介紹,在實踐之外,絲路學院舉辦的“建設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中國對外開放中的自貿區戰略”“算法時代的社會包容”等主題講座也是感知中國的最佳機會。專家們會就留學生感興趣的中國農業發展、“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前沿高新技術等當下熱門話題分享最新信息。艾羿航說,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國際關系學者。
立志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動力
談起絲路學院在蘇州的5年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副院長兼國際學院副院長江曉麗如數家珍。“蘇州自古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如今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加之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作為學校國際教育創新的引擎,絲路學院便注定要與蘇州結緣了。”
辦學5年來,絲路學院為63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200余名認同中國、聯系世界的國際人才,他們帶著蘇州故事、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從絲路學院走出的學生中,有了解中國的能人——2021年,絲路學院留學生聯合拍攝視頻“我們讀懂的中國”獻禮建黨百年,被新浪、網易、搜狐、環球網等十幾家媒體報道;也有介紹中國的使者——塞爾維亞籍學生張文迪創建了第一個用塞爾維亞語介紹中國的網站,巴基斯坦籍學生孟龍游歷了中國30多座城市,將蘇州工業園區的先進經驗介紹給巴基斯坦,助力中巴兩國企業合作;更有研究中國的專家——阿根廷籍學生武琪正參與撰寫一本分析50年來阿根廷和中國雙邊關系的著作,俄羅斯籍學生安心擔任俄羅斯商業協會中國和金磚國家合作委員會主任,撰寫了多篇“一帶一路”相關研究報告等。
往屆畢業生的優秀事跡激勵著絲路學院的在校生。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一帶一路”的使者,絲路學院的學生備受鼓舞,他們圍繞論壇展開熱議,立志要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動力。
(原文刊載于《姑蘇晚報》2023年10月19日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