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30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組織106名師生克服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從全國各地奔赴山東曲阜和浙江臺州兩個教學點,開展本年度“田野課堂”現場教學。
(山東曲阜田野課堂研習營)
(浙江臺州田野課堂研習營)
按照學科建設與社會建設互惠共生的思路,每年“田野課堂”教學的主題和內容都不是在教師和學生在書齋里單方面想出來的,而是學院師生與田野教學點經過反復溝通和醞釀之后共同確定的。在今年為期兩周的現場教學中,由73名本科生、21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組成的曲阜和臺州兩個研習營,在學院10位教師的帶領下,從“社區治理”和“社會變遷”兩大主題出發,深入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廣泛走訪當地民眾、積極與當地村居街鎮干部開展座談。在當地政府部門和社區管理單位的支持下,兩支調研隊伍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習成果。
奔赴山東曲阜的同學側重于收集資料、掌握民情,在西關民族社區、阮家村、李官莊社區、春秋社區、更道社區、闕里社區、阮家村、武家村共七個社區展開調研。
(在山東曲阜的田野課堂教學現場)
奔赴浙江臺州的同學在去年調研成果的基礎上,細化研究主題,聚焦調查重點,從海島綠化、廢棄物處理、居民養老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在浙江臺州的田野課堂教學現場)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將課堂搬入田野,悉心指導學生沉下心來,仔細觀察社會事實,尊重調研對象,大膽質疑、小心求證,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們將課堂所學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田野調查,既對城鎮鄉村的變遷與發展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也在與地方各界的交流與田野實際操練當中,逐漸提升獨立觀察田野和發掘學術命題的能力。
(田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切磋)
在往年的基礎上,今年“田野課堂”教學改革又取得了新的進展。不僅調研主題進一步豐富和深化,而且參與現場教學的教師和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覆蓋更加廣泛、構成更加多元。今年參與“田野課堂”教學的教師和學生總共達到106人,遠高于去年的67人,其中2019級本科生57人、2020級和2021級本科生16人、碩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11人、教師10人、行政人員2人。全院各個專業、各個年級、各個學段均有學生參與,實現了專業、年級、學段的全覆蓋、全打通。為了促進不同學院和學科之間的交流,本次“田野課堂”教學還吸收了來自經濟學院、歷史學院、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等兄弟學院的學生9人。
(與田野課堂教學點的行前分享和交流會)
由于疫情影響,今年“田野課堂”教學的組織幾經波折。項目于2022年4月開始籌備,之后因北京發生疫情兩次暫停,最終于六月下旬在大多數本科生均已回家的情況下第三次重啟。原計劃選取成都市武侯區、臺州市大陳島、山西省昔陽縣、山東省曲阜市四個地方作為田野教學點。但在臨行前,昔陽縣因為省內疫情防控政策突然調整而無法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成都市則在教學隊伍出發前一天突然發生疫情。成行受阻的兩支隊伍臨危不亂,師生緊密配合,迅速調整計劃,在對各地防疫壓力與疫情風險進行充分研判之后將隊伍重新編組,輾轉奔赴曲阜和臺州。在此過程中,全體師生充分體會到真實社會過程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經受了真實社會場景對判斷力、決斷力和應變力的考驗。
“田野課堂”項目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貫徹黨中央關于“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學一流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體性改革和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該項目按照“田野課堂化、課堂田野化、田野與課堂有機翻轉”的理念,致力于通過“田野”與“課堂”的往復穿梭和迭代,有機銜接、高效統合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要素和環節,推進校園與社會、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思辨與行動六對基本關系的良性循環,實現生產力建設與生產關系建設、能力建設與團隊建設、專業建設與思政建設、學科建設與社會建設的互惠與共生。
(2021年第一屆“田野課堂”交流大會)
接下來,學院將精心籌備第二屆“田野課堂”交流大會,對本年度“田野課堂”的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和表彰,促進“田野課堂”教學改革更好地“向前、向實、向新”發展。
(責任編輯:顧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