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新時代紅色文學·全國高校原創戲劇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舉行。
當晚,與會嘉賓與北京各界干部群眾在北京藝術中心共同觀看中國人民大學原創話劇《陜北公學》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專場演出。
論壇聚焦“高校原創戲劇的創作、研究與傳播”,旨在通過高校原創戲劇這一切入點,深入探討新時代紅色文學的內涵、意義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百精,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團中央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皮鈞,中國青年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健為,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主任李曉東,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共青團中央基層建設部全國學聯辦公室主任徐興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作家王小槍出席論壇。來自14所全國高校原創戲劇創作團隊師生代表和70余名戲劇創作人員、青年作家、專家學者、出版社及期刊、影視與新媒體行業代表參加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易主持論壇。
林尚立在講話中指出,紅色文學是“兩個結合”的集中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匯融合形成的文化精華。新時代紅色文學以“新時代”為基點、以“紅色”為靈魂、以“青年學生”為生力軍、以“文學”打動人,將充分發揮文學承載全人類社會歷史記憶和價值觀念的獨特形式優勢,肩負“給世界以未來、給人類以信心”的崇高使命,力求打造喚起共鳴、蕩滌人心的精神力量。發展新時代紅色文學是一項育人工程、學科工程和文化工程,要著眼在新時代紅色文學理念闡述與理論建構上生根、在發展具有鮮明中國精神的新時代紅色文學形態上發力、在新時代紅色文學作品的產業轉化與文化傳播上開拓,賡續紅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
胡百精代表共青團中央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全國高校原創戲劇的日益繁榮,為新時代紅色文學注入了生機活力。發展新時代紅色文學,青年要挺膺擔當:一是突出青年主體,讓聽故事的人變成講故事的人;二是開掘精神實質,在不忘本來中面向未來,用創作喚醒歷史長河中超越時空的精神價值;三是尊重文藝規律,以東方審美潤物無聲,提升思想穿透力,創作更多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秀作品。
胡邦勝在講話中闡述了青年與文學互相成就的密切關系。他指出,當今時代正發生深刻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必將催生新的文藝樣式。他強調,青年成長離不開文學教育,文學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青年。當代青年要以更開闊的視野、更豐富的知識體系和更具創造力的方式,書寫新時代。他指出,高校學生是中國文學的新生力量,希望大家面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貢獻青春力量。
與會嘉賓一同按下按鈕,啟動“新時代紅色文學”品牌項目社會征集,鼓勵社會各界圍繞新時代紅色文學主題內涵進行創作,反映壯闊時代、扎根厚實生活、歌頌偉大人民,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畫卷,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高校創作團隊代表、作家代表、專家學者代表、出版及期刊代表、新媒體行業代表分別作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馬蘭花開》主創團隊成員、團委副書記傅宇杰,吉林大學《先生向北》主創團隊成員、團委書記馬景惠作為高校創作團隊代表發言,分別講述了兩部原創校史話劇中關于“兩彈一星功勛”鄧稼先先生隱姓埋名為國家研制核武器、吉林大學名師先賢在20世紀50年代投身東北科技文化建設的創作故事,分享了師生創作團隊從史料挖掘、劇本編撰到集體編排中的創造性、創新性實踐。
王小槍作為作家代表發言。他分享了對文學和劇作關系的理解,提倡創作者要深入生活,做到“先打動自己再打動別人”,用實踐體驗塑造生動鮮活、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賦予作品真正的生命力,創作出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傳遞正面價值觀的文學和戲劇作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宋聲泉以“作為價值尺度的紅色文學”為主題,闡釋了新時代紅色文學并非是一種時間尺度上的定義,而是價值尺度上的概念。他指出,博人眼球的事物終究會被歷史淘汰,唯有以真實的社會實踐和堅定的價值信念為基礎的作品,才會被歷史證明其強大的生命力。
《青年文學》主編張菁在發言中談道,紅色文學是傳承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的有效方式,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年是文學的新鮮血液,新時代是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呼喚更多具有新思想、新視角的青年作家,豐富文學多樣性,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縱橫文學”網絡文學平臺副總裁、總編輯蘇小蘇談到,網絡文學以其多元形式和豐富題材,吸引了廣大年輕群體,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新時代紅色文學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性和強烈表現力,與網絡傳播的生動形式相得益彰,網絡文學愿意且能夠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學傳播的有效載體,推動文化育人和網絡育人相融合。
70余名與會嘉賓圍繞“新時代紅色文學”的概念闡發與理論建構、高校原創戲劇創作與中國精神、高校原創戲劇的產業轉化與文化傳播等三個主題進行分組交流研討。大家認為,新時代紅色文學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性是其精神內核和根本要求,分別從歷史、當下和未來的視角分析新時代紅色文學的流變,從時間、空間、形式等不同維度探討探索紅色文學道路的經驗啟示。高校原創戲劇創作要在真實再現、真心付出、真情演繹過程中將藝術之美與中國精神融通表達,充分發揮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功能。互聯網時代的青年人樂于觀察、敢于表達,大眾化傳播需要文學故事的力量來感動人,要進一步以新空間、新載體、新形式,服務好校園原創戲劇與新時代紅色文學的人才培養、創作孵化與產業轉化,持續擴大新時代紅色文學的品牌影響力。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和“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展覽,感受從“新中國新大學”到“新時代新校園”的忠誠品質與蓬勃生機,體悟延安十三年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當晚,“‘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重點展演項目,中國人民大學原創話劇《陜北公學》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專場演出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北京市委宣傳部駐部紀檢組組長李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達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副院長秦新春,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馬榮國,與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嘉賓出席活動。“最美家庭”代表、北京市直機關代表、首都各界人士、兄弟高校代表和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新生代表、教職工代表近千人觀演。
話劇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全景再現了陜北公學艱苦創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畫卷。“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陜北公學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陜北公學》回應時代要求,生動塑造了“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精神風貌。陜公精神已融入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血脈之中,穿越87年的時光繼續綻放光芒,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依舊激勵著人大學子和中國青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定初心使命、放飛青春理想,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讓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2024年,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將話劇《陜北公學》列為“‘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重點展演項目,組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與我校學生話劇團開展“大團小團手拉手”結對共建,選派優秀導演、演員、舞美、戲劇教育人員等四十余人次入校進行藝術指導,對《陜北公學》劇本內容、舞美設計、演繹方式等進行了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