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化傳承先鋒,走美育實踐新路。2013-2023“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秉持“傳承文化、服務人民”的初心走出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新路,一條校地美育合作交流的新路,一條普惠大眾的藝術支教新路。他們將藝術帶進村巷阡陌,將足跡印在祖國大地,在一線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
中國人民大學“藝先鋒·藝實踐”藝術社會調研項目自2013年啟動,十年來,已有累計500余名實踐師生參與。項目師生奔赴福建、湖南、河南、陜西、四川、云南等十幾個省份、上百個縣區,深入學習了提線木偶、湘西木葉、打溜子、河南墜子、安塞腰鼓、陜北民歌、回族比伯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拜訪了100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運用自身藝術特長,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舉辦雅俗共賞、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深刻表達出當代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
“文脈綿延,古韻新生”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的新路
“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能力和創新創造活力,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是“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十年來思考和踐行的重點。
十年間,“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探訪全國一百余位非遺傳承人,深入學習了包括器樂、聲樂、舞蹈、手工藝等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親身了解非遺發展傳承現狀,努力借助新媒體渠道講好非遺故事。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云岡區:大同非遺品牌、晉劇、石窟文物修復
2023年7月8日,實踐團來到山西大同市,拜訪多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了解大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了大同銅器、大同結藝等非遺技藝。大同結藝是大同市頗有名氣的非遺品牌,實踐團向非遺傳承人請教非遺品牌打造的成功經驗,并思考有關傳統文化傳承與新媒體融合的機遇與挑戰。實踐團隨后還前往云岡石窟和大同晉劇院參觀學習,在云岡石窟,實踐團拜訪了文物研究院中的文物修復師,學習了文物修復的技巧與知識,體會到文物修復的辛苦與不易。在晉劇院,實踐團成員與戲劇演員深入交流,了解晉劇的輝煌歷史與傳承保護現狀。晉劇院主任向實踐團成員講授戲劇表演的技巧,并帶領團員感受晉劇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從聲名遠揚的非遺品牌到燦爛輝煌的石窟藝術,實踐團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好點子”和“新路徑”,從在這片沉淀千年的土地上,實踐團深刻領悟,只有將時代元素和地域文化融入傳統技藝創新,才能讓老藝術煥發新生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傳統民間藝術
2023年8月2日,實踐團來到烏蘇市西大溝鎮艾力其村,拜訪當地呼麥藝術非遺傳承人和沃爾鐵克藝術傳承人,學習觀摩蒙古族呼麥、樂器“托布秀爾”和哈薩克族樂器“沃爾鐵克”等非遺技藝。非遺傳承人彈奏民族樂器,將草原動物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以獨特唱腔講述著民族英雄江格爾的傳奇故事。蒼茫原野,古老琴弦震蕩出厚重的歷史感,團員深受觸動,更加堅定了傳承非遺技藝、守護民間藝術、推動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決心和信心。
此次調研中,實踐團奔赴烏蘇市、塔城市、額敏縣,深刻體驗了塔城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地域風情,感受到塔城地區各族文化交相輝映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各族文化與藝術都傳達著當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暢想與期望,各民族藝術中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是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龍朋鎮:海菜腔、煙盒舞
2020年8月12日,實踐團走進龍朋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探索學習彝族的海菜腔、煙盒舞。海菜腔發源于異龍湖畔,是人們邊采海菜邊隨波浪吟唱出的悠揚曲調;煙盒舞則源自“吃火煙草”的彝族風俗,表現了彝族小伙的朝氣蓬勃。團員們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共同領略學習了海菜腔百轉千回的唱法和煙盒舞充滿活力的舞姿,品味兼具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新編歌詞,在一方庭院中叩訪傳統、點亮青春。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忘記。在當地,彝族的語言、歌曲、舞蹈逐漸隱沒于流行文化的洪流中,非遺文化的傳承之路還有很多挑戰,但經過一代代人的堅守,海菜腔和煙盒舞在時間的淘洗中仍然不斷煥發新生機。
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蘆笙舞
2019年7月13日,實踐團前往關嶺,向縣級非遺傳承人學習蘆笙舞。蘆笙舞已有兩千余年歷史,不僅是當地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縣城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深入探索,實踐團成員初步掌握了蘆笙吹奏技巧和蘆笙舞舞步,了解到了當地人才長期流失,蘆笙舞的傳承者數量越來越少的現狀。精妙燦爛的蘆笙舞所面臨的保護傳承困境讓實踐團倍感責任重大,團員程子玥在日記中寫道:“蘆笙舞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口傳心授。要推廣蘆笙舞,使更多人認識到其價值,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木偶戲
2018年7月15日,實踐團前往泉州市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觀看提線木偶戲表演,并對劇團木偶戲傳承人進行采訪。劇團老師為團員講述了木偶戲劇發展的歷史和當代傳承遇到的新老演員“青黃不接”等問題。面對著傳承好非遺的艱巨挑戰,實踐團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積極進言獻策,向劇團老師建議通過網絡平臺和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努力實現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滄海拾遺繼文藝,凝心鑄魂鐫初心。講好“非遺”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始終肩負使命,不斷砥礪前行。
“文化共建,精彩紛呈”一條校地美育合作交流的新路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藝先鋒·藝實踐”深耕校地美育合作、文化交流共建,充分發揮學生藝術團七大分團團員們的藝術特長。十年來,實踐團奔赴上百個縣區舉辦了數十場面向群眾的文藝匯演,走出校園登上基層大舞臺。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與各地藝術家的文藝交流會,開展一系列普惠性藝術進校園活動,開辟學生美育的“第二課堂”。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
2022年8月5日,實踐團走進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在鄉村大戲臺為村民們精心準備了一場文藝匯演。從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再到話劇、弦樂合奏,實踐團團員們巧妙設計,精心策劃,力求實現高雅藝術與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將人大藝術團的風貌展現在鄉土之間。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
2020年8月14日,實踐團來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走街串巷,深入基層,聆聽各方對蘭坪縣藝術基礎教育現狀的獨特心聲。在永昌社區,實踐團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和藝術工作者深入交流當地校園藝術課程開設和社區藝術活動開展情況。通過調研訪談,他們對當地藝術基礎教育現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藝術逐漸融入蘭坪縣群眾日常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悅。實踐團還與當地學校進行合作,通過云支教的方式,與師生交流分享藝術知識,真正做到盡心傳遞文化知識,促進文化交流。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旭陽鎮
2020年8月11日,實踐團前往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旭陽鎮,用音樂、歌舞和話劇為村民們送去歡樂和祝福?!镀筮^海來看你》《探清水河》《揚鞭催馬運糧忙》等音樂舞蹈節目將民間與流行結合,將傳統與潮流結合。村民們聽得入迷,掌聲雷動。通過這場用藝術潤澤心靈的公益演出,同學們也感到快樂與自豪,更加堅信要把對藝術的熱愛傳遞下去。
“美育浸潤,蓬勃成長”一條普惠大眾的藝術支教新路
“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教育工作要做到“凝聚人心”和“完善人格”,必須重視美育的力量。
立足美育現狀、秉承公益初衷,“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十年間面向實踐地中小學生群體開展了數十次藝術支教,為他們講解交響、民樂、鍵盤、合唱、舞蹈、話劇、京劇等藝術形式的基礎知識和鑒賞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藝術、品味藝術、參與藝術,在藝術中發現人生之美。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
2023年7月19日,實踐團走進山西大同,用藝術為孩子們帶去勃勃生機。紅墻下、古檐邊,提琴的雅致伴著民樂的古樸,碰撞出傳統與現代的絢麗火花。隊員們與小朋友們一起講解樂理、解讀文化,快樂的時光棲息在微顫的琴弦中,交織成一首動人的詩歌。隊員們帶來的臺詞與形體訓練點燃了小朋友們的熱情,加深了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連結,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皆是語言與交流,一字一句一挫一頓都具空間與情景。
古城古韻,青年青春。傳承千年的藝術形式沐浴于東升旭日,蓬勃向上的生命浸潤在精彩課堂。實踐團隊員們將藝術帶進了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與藝術共舞,迎接閃閃發光的人生。
廣西省融水縣香粉鄉雨卜村
2022年7月26日,實踐團走進融水縣雨卜村進行藝術支教。成員們結合自己的藝術特長為孩子們帶來生動豐富的課堂。苗族舞蹈的靈動身姿勾勒出平凡生活的星光點點,古典交響的婉轉音律描繪出音樂殿堂的華美震撼,話劇表演的生動體驗喚起孩子們向往的別樣生活,紅歌合唱的嘹亮天籟唱響孩子們心底最純粹的家國情懷。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
2015年7月26日,實踐團團員來到四川榮縣,在中國人民大學老校長吳玉章故居前感受老校長當年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體會老校長投身革命的遠大抱負,也更加堅定了“青春向黨,不負人民”的歷史使命。深受鼓舞的實踐團成員用精彩紛呈的公益演出訴說對老校長的追憶,用精心準備的藝術支教表達對老校長殷切囑托和中國人民大學辦學理念的堅定踐行。
本次藝術支教,行動小組成員針對當地留守兒童開展了藝術課程啟蒙教育,通過現場教學、游戲體驗等方式教授了合唱、器樂、舞蹈和話劇等相關課程,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用青春播灑汗水,為留守兒童開啟了一扇感悟真善美的藝術之門。
美能激智,美能發辭,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必由之路,一代代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藝術團團員不忘責任與使命,堅持通過“藝先鋒·藝實踐”實踐項目傳播普及美育。藝術支教帶去的不僅僅是藝術特長,更是在孩子們接觸更多的藝術形式的同時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積極健康的審美能力。在美育浸潤下蓬勃成長,才是藝術支教的真義。
美育人智,藝潤人心,“藝先鋒·藝實踐”藝術支教行走在最真實的中國大地上,在山區播下愛與藝術的種子,點亮每一個向陽生長的希望。
且歌且行歷十載,藝以載道為人民。十年來,“藝先鋒·藝實踐”實踐團在一線展現當代青年以學促行的擔當實干,厚植藝術服務廣大人民的初心底色,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未來“藝先鋒·藝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項目將矢志不渝地踐行“傳承優秀文化,服務廣大人民”的初心,繼續走好藝術育人、文化育人的藝術實踐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