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全國兩會再次匯聚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在這一重要時刻,人口與健康學院師生積極參與兩會精神的學習討論,聚集學科力量,深刻領會國家發展新任務與民生福祉新部署。
兩會期間,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積極投身于政策解讀與知識傳播工作,為推動我國人口健康與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3月5日晚,杜鵬受邀參加南都銀發經濟工作室舉辦的“挖掘銀發消費潛力,解鎖居家養老需求”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二期線上沙龍。在活動中,他與央視主持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以及養老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從業者齊聚一堂,圍繞如何助力老年人實現安居享老展開深入探討,為銀發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建議。3月6日上午,杜鵬又做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兩會健康策”健康養老專場直播間,聚焦“活力老人的健康管理與服務創新”分享專業見解,為完善我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路徑,展現了人口與健康學院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民生福祉改善中的責任擔當與專業實力。
3月8日,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宋健應邀參加健康報社組織的“兩會精英匯”活動,與兩會代表及部分專家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口健康相關議題開展深入討論。她表示,建設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是我國應對低生育率挑戰的關鍵舉措,相關政策設計與實踐已取得有力進展,進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設也面臨多重挑戰,需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設、健全人口服務體系覆蓋面,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人口基礎。
3月5日,人口與健康學院行政團隊集體觀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認真學習領會政府工作報告,并開展研討交流。
3月10日,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楊凡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帶領學院2024級博士生團支部深入學習解讀我國生育支持政策。
學院的各個黨支部和團支部通過在線方式共同觀看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開幕會,并認真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對我國過去一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對新一年的工作進行了部署。
教職工第一黨支部李龍表示,作為老年學領域的教學科研人員,我深刻感受到國家對老齡問題的高度重視。政府工作報告以系統思維和務實舉措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重要論述,回應當今中國老齡社會的迫切需求,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職工第二黨支部景日澤表示,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衛生健康領域做了重要部署,以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方向,從實施健康優先戰略到促進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從深化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到優化藥品集采政策等多領域給出工作要點,作為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科的教師,更加深刻感受到科研要服務于“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要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而努力。
教職工第一黨支部陳佳鞠表示,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聚焦民生福祉,從教育、醫療到住房保障,每一項政策都直指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對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問題都進行了詳細闡述。政府對這些問題的重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博士生第一黨支部2023級王銘銘表示,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緊扣人口發展,為增進民生福祉注入了新動能。報告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供給等重要舉措,彰顯了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重視人口結構優化的堅定決心。作為人口學的博士生,我們要更多關注社會前沿,在“生育友好型”社會構建和人口質量提升方面貢獻智慧力量。
博士生第二黨支部2023級歐陽材泓表示,全國兩會聚焦人口高質量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從生育支持、教育適配到就業保障,其政策框架的協同性與民生導向愈發清晰。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既需關注宏觀政策框架,也應立足專業深耕細分領域,將個體成長融入國家人口戰略的實踐進程中。
2024級碩士生黨支部滕淼表示,作為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我深刻體會到國家在推進健康中國戰略中所展現的系統性規劃。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將依托我的專業知識,以“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為指導,致力于成為推動衛生治理現代化的新生力量。
2024級博士生團支部李星語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里對人口與老齡問題的闡述,為我們老年學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帶來諸多啟發。從推動資金向民生傾斜,擴大養老等多元服務供給,從提高醫保補助、加強老年醫學專業隊伍建設,到養老金標準上調、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等,都凸顯了對老年群體健康的重視。我將以報告為指引,深入鉆研養老服務研究,為居家養老模式創新貢獻智慧與力量。
人口與健康學院將持續深入學習兩會精神,開展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和專題研討,各黨支部和團支部依托主題黨日和主題團日,組織廣泛討論與實踐活動,推動全院師生切實領會兩會精神的核心要義,結合專業領域不斷深化人口與健康科研攻關和社會服務,齊心協力為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學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