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下海”的一系列大國重器密集亮相,國產大模型、機器人風靡海內外引發全民熱議……近年來,一批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彰顯了中國日益蓬勃的創新活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以高素質創新人才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格外關注、重點討論的議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圍繞如何培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積極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基礎教育:注重個性發展 激發孩子創新潛能
“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起點,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所中小學校都應該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場域,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
作為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劉希婭今年帶來了多份建議,其中一份聚焦優化拔尖人才識別、培養及選拔機制。多年來,劉希婭在全國各地調研發現,不少學校過于追求分數,采取功利化的招生策略,將選拔出的學生集中編班,進行集中培養和超前超綱的學習,這不僅扭曲了這些孩子的成長路徑,還導致他們的學習潛能、機會和路徑被裹挾和碾壓。創新人才培養被窄化異化為重學科競賽、重理工學科,忽視了實踐創造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因此,劉希婭建議要優化拔尖人才識別、培養及選拔機制,構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創新潛質發展的學習生態和培養格局,幫助學生保持熱愛、興趣、好奇心、專注和堅韌等品質,讓學生充分發展,自然“冒尖”。
“當前,社會對拔尖創新人才存在片面狹隘甚至錯誤的認知,將其窄化為成績優異或競賽獲獎的學生,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被異化為‘掐尖’。”劉希婭說,優化拔尖創新人才的識別、培養及選拔機制,應當正確認識拔尖創新人才,樹立“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培養理念,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長路徑。
除此以外,在劉希婭看來,基礎教育作為創新人才成長的基礎階段,還需要加強支撐創新人才培養的專業研究。具體來看,一是要打通學科、學段,注重打破學科界限,構建跨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高質量落地牽引創新素養培育;二是要以課程的多樣性、豐富性培育學生的創新性及增強發展的可能性,開設種類豐富多樣的社團,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三是要加快推進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以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為突破口,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
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 適應新興產業需求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技能人才則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關鍵。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蔡彤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仍面臨一些制度性障礙,其中重要的一個體現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某些領域未能緊密對接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導致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出現“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局面。
“此外,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影響了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和供給,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有待提升。”蔡彤娟表示。
針對職業教育領域的痛點、難點、堵點,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楊德芹認為,職業院校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辦學能力,更要通過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她建議各地盡快出臺和落實產教融合的實施細則,提高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指出,目前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實訓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實際需求,因此加強職業教育與新興產業對接,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機制是當務之急。
高等教育:跨領域跨專業 培育交叉學科人才
清華大學決定有序適度擴大本科招生規模,2025年擬增加約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申請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新專業……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賽道,多所高校抓緊布局,致力于為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培育更多后備人才。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決定了,除了強調知識技能扎實、持之以恒、團隊協作等能力以外,更需要擁有接受新事物的心態思維與強大的抗挫折能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徐天啟向記者表示,創新愈發依賴多行業、多學科融合產生的“涌現效應”,同時新質生產力行業屬于前沿領域,更容易遭遇挫折和失敗,這些都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申宇婧看來,人工智能浪潮下,高校教育正在產生深刻變化。“從人才培養方向來看,教育體系應更加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原創能力的人才。人工智能不僅對于自然學科,對于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也將帶來很大的顛覆。”申宇婧表示,學生不只要會讀文獻、掌握本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更要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批判性、創新性和想象性思維,更加具有獨立思考與深度思考的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圍繞新質生產力方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自己的洞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金龍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醫療、金融、教育、制造等,交叉研究在人工智能時代是特別要強調的一項工作。“所以,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交叉學科人才,需要人才‘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楊金龍說。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汪小帆則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變革性的,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大動力。“復合型、交叉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要,高校需要特別重視,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掌握人工智能時代所需要的能力、在價值觀上的判斷力等。”汪小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