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之比達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之比達15.6%,標志著我國已經處在中度老齡社會。
這一變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既需要保障老年人高質量、有尊嚴地生存,也關乎社會經濟、就業等方方面面。兩會期間,《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金融時報》記者: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成為人人關心的問題。當前我國養老服務呈現“9073”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左右老年人機構養老。對此您如何看?
鄭功成:實際上,老年人偏好居家養老是各國的普遍現象,大多數老年人只有到了失能狀態或者高齡無人照料情形下才會入住養老機構。而中國傳統文化又讓我們更習慣家庭照料。但與此同時,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普遍弱化。我國家庭戶均人數已由2000年的3.44下降為2020年的2.62,且還在下降,老年人口獨居、空巢比例明顯提升,對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持續高漲。
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業還在積極探索階段,沒有找到一條真正適合國情的養老服務發展模式。我認為,下一步應該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走出能夠立足城鄉基層社區、具有普惠性的公建民營(公私合作、政社合作)新路。
同時,要加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日益高漲的養老服務需求面前,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已經成為難題。在少子化、高齡化不可逆轉的時代背景下,要建立一支數量逾千萬量級的龐大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整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質量。要盡快培育并不斷壯大一支有專業素養的護理人員隊伍,為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撐。必須有科學的統籌規劃、專項投入、多方動員(社會各界、單位、社區、家庭成員等等)、聯動機制(多部門),從護理人員專業化、出臺薪酬指導線(補貼)、暢通專業資格晉升通道等,動員更多人員參與進來。
《金融時報》記者:關于建設專業的養老隊伍,也有人提出,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賦能養老產業,對此您怎么看?
鄭功成: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數智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實質上是一場引領社會進步的深刻革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養老產業必然要順應這一變革,并充分利用數智化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助力相關服務得到提升。
在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數字化智能化的諸多好處,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為社會保障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優化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定。
在養老服務方面,智能養老更是一條必由之路。因為智能養老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化、多樣化、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提高養老資源的利用率,有效彌補傳統養老方式的不足,解決養老諸多難題。“聯合國健康老齡化行動十年(2021-2030)”將智慧養老賦能社區居家養老視為提升全球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任務。利用數智化技術推動養老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打破原有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的界限,打造優勢互補的多元模式共存的社區虛擬養老院等新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如數智化背景下照護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成為新的護理主體,同時通過外骨骼等自立支援輔具,更多的半失能老年人也可以實現自我照護。
當然,任何技術進步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在將數字化工具融入社會保障領域時。必須承認,即使是智能化的機器人也不會完全具備人文關懷的情懷和充滿人性,同時還涉及隱私保護與心理安全的接受度。因此,合理的取向應當是讓智能化機器人彌補人力之不足,而不是簡單地讓其替代人,同時還應當有負面清單,如嚴格防止數字化或者智能化、數智化損害人的隱私與尊嚴,杜絕這種工具被利益集團或者商業集團濫用。還要通過法制與嚴密的規程與標準化,堵塞這種技術手段應用中的漏洞,并嚴格懲治違規違法行為。
原文鏈接:[金融時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轉危為機”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