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建立世界規模最大的、惠及全體人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理論涵義?如何全面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步伐?聚焦社會保障工作,記者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
問:談及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理論涵義,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鄭功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是指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打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烙印且植入中華傳統保障基因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產物,必然要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與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確定性,中國式現代化又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確定性,這兩個確定性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必然要圍繞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特別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展開。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屬于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必然要符合人類共同價值取向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無疑具有現代性,這種現代性不僅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人類共同價值取向,而且需要具備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遵循法治、政府主導、責任分擔、互助共濟、促進公平等共同特征。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植根中華大地,必然要打上中國現行制度的烙印并具有中華傳統保障基因。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必定要堅持黨的領導,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律為建制依據,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與國家財政、稅收、就業、人口等宏觀政策緊密關聯,在“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治理格局中實現精準定位。
其四,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有別于既有模式的新社會保障制度文明。這種制度文明應當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特質、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追求的目的性價值、以家庭保障和互助友愛為基石的本土性元素、以適應時代發展守正創新的先進性品質、以社會主義制度加持的可持續性優勢。
問:那么,如何充分發揮中國制度優勢,走出中國式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發展之路?
鄭功成:一是重塑建制理念。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出發,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指向,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為優化制度安排的取向。必須確保理性建制,包括理性確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框架、理性確定制度安排中的權責關系、始終堅持并落實共建共享原則、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制度設計優良。
二是選擇合理路徑。在初次分配環節,需要注入公平元素,應當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鼓勵用人單位發展職業福利,倡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再分配環節,需要同步優化稅制與社會保障,讓稅收成為法定社會保障的重要籌資渠道,讓社會保障轉移支付成為城鄉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第三次分配環節,需要采取稅收優惠、財政投入、社會褒獎等措施,促使慈善公益事業得到充分發展。
三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發揮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統籌規劃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將其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并對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制度安排進行精準定位,持續有力、有序地推進。
問:對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何建議?
鄭功成:大道至簡。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優化,在守正創新的同時還要化繁為簡,而主要制度安排的優化是關鍵所在。在養老金制度建設方面,采取“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金+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金”雙層架構,讓屬于市場的回歸市場。
一是將同時并存的三個甚至更多層次養老金體系,簡化為每個人擁有一份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金和一份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金的雙層結構并使之全面有序覆蓋。其中,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已經建立基本養老金與職業年金雙層架構并實現了全覆蓋,若其還有需要,自行通過市場解決即可,政府不宜再錦上添花;企業職工已經建立基本養老金與企業年金雙層架構,需要做的是盡快優化和落實企業年金政策,并使之從目前的少數人參與擴展到多數人參與;對未被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覆蓋的其他人員,則應當在基本養老金基礎上,積極支持其建立個人養老金。
二是基于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國家發展目標,作為體現社會公平的法定制度安排的基本養老金,應當為全體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較為充足的經濟保障,其替代率可以50%左右為預設目標,同時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現行分別面向不同人群的三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差距不斷縮小,最終走向相對平等或實行統一制度。對于基本養老金應當淡化多繳多得的市場交易意識,強化互助共濟的公平意識與責任意識。
三是將居民養老金改革置于重要地位,特別是要厘清誰是真正的農民,由政府為其承擔起類似用人單位分擔繳費的責任,同時,對其參保個人養老金給予直接補貼,這種補貼政策還可以向低收入職工與靈活就業勞動者擴展。
原文鏈接:[中國勞動保障報]兩會專訪|完善社保體系建設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