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簽約暨啟動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信仰行”篇章,清華大學博士生講師團學生代表師曜在宣講。)
(“紅色行”篇章,音樂劇《覺醒年代》將人們帶回了那個火紅的年代。)
(“古都行”篇章,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文創(chuàng)設計。)
(“文藝行”篇章,北京人藝著名演員李光復講述了自己的從藝經歷。)
(“志愿行”篇章,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志愿者陳子玥、徐華澤為志愿者獻上贊歌。)
(“園區(qū)行”篇章,清華大學學生代表廖懿琪和AI小助手一起為園區(qū)作畫。)
5月23日下午,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主辦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簽約暨啟動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游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出席并致辭,北京市有關部門領導和16所在京高校師生代表共500余人參加了儀式。
《行動計劃》包括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愿行、園區(qū)行6項實施方案、14個具體項目,旨在深入推進主題教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時代新人培育、文化強國建設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首都高校人才培養(yǎng)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雙向互動、相互賦能,讓高校師生在文化實踐中綻放青春絢麗之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6所在京高校成為首批試點高校。
將首都豐富的文化資源送到青年學生中去
“北京高校的百萬大學生既是首都文化的消費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有著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chuàng)新文化。”游鈞表示,要將首都厚重的歷史沉淀和豐厚的文化資源,送到高校去,送到青年學生當中去,將文化育人落到實處。
游鈞要求各高校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立足特點、發(fā)揮優(yōu)勢;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深入把握高校學生特點和成長成才需求,開展好各類項目和活動,實現(xiàn)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應。
同時,游鈞也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行動計劃》,多到首都的文化場所走走看看,多學習多實踐,積極發(fā)揮自身專業(yè)特長,為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希望老師們加強研究,讓首都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歷史遺存、人文精神和紅色故事,成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鮮活素材,使課堂教學更接地氣、更具魅力、更有效果,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全市備案博物館數(shù)量達215家,97家市級文化產業(yè)園區(qū),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11%……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在致辭中提到了多個數(shù)字,他指出,《行動計劃》是應高校師生文化需求、以北京優(yōu)質文化資源助力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行動,又是發(fā)揮高校學科和人才優(yōu)勢、促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有力舉措。
莫高義提到,經過深入調研、反復溝通,按照16所高校各自的需求和特點,“一校一策”量身定制合作共建協(xié)議,要求高校聚焦學生興趣點、尊重學生自主性,高效整合優(yōu)質文化資源力量;要精心設計載體平臺,讓高校師生更好融入首都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莫高義表示,合作協(xié)議簽約后重在落實,希望各方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行動計劃》落地見效。同時,也要加強對工作的梳理總結和對活動的跟蹤評價,對于現(xiàn)有工作項目和推進機制,根據(jù)共建情況及時調整、拓展和完善,確保持續(xù)推進,讓更多的高校、更多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
《行動計劃》設置6項實施方案、14個項目
走出校園,打卡參觀新時代首都發(fā)展的地標;到香山等紀念館開展特色深度講解;走進田野間,參與考古勘探、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參與服貿會、中關村論壇、北京文化論壇等重大活動的服務保障、秩序維護、講解翻譯等志愿服務活動……一項項內涵豐富、有趣有料的文化活動等待著高校師生的積極參與。
新京報記者獲悉,《行動計劃》包括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文藝行、志愿行、園區(qū)行六大常態(tài)化長效化機制的實施方案,共14個具體項目。
其中,“信仰行”為首都高校力量參與理論研究宣傳機制,包括“‘理’贊青春”首都高校學生理論社團提升項目和“生動實踐面對面”首都高校學生體驗新時代首都發(fā)展項目。“紅色行”為首都高校力量參與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機制,包括“覺醒年代”研學行、“紀念館之星”培育計劃、“我的紅色記憶”隨手拍三個項目。“古都行”為首都高校力量參與歷史文化活化利用機制,包括“慧眼識文物 文脈心中傳”首都高校學生參與文物研究、“行走田野間 探秘北京城”首都高校學生參與現(xiàn)場考古、“我們都是文化傳承者”首都高校學生參與文化傳播三個項目。“文藝行”為推進“大戲看北京”與高校融合互動機制,包括“戲聚高校 佳作有約”優(yōu)秀演出進高校、“大團小團手拉手”市屬文藝院團與高校藝術社團結對共建、“我們都是追夢人”首都高校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孵化三個項目。“志愿行”為首都高校力量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機制,包括“青春與志愿同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重大活動志愿服務,“文化志愿 青春微笑”首都高校力量日常參與志愿服務兩個項目。“園區(qū)行”為首都高校力量參與文化產業(yè)園區(qū)高質量發(fā)展機制,包括“園區(qū)導師團”“園區(qū)小助教”“園區(qū)體驗官”項目。
“我最期待‘園區(qū)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2021級博士生廖懿琪告訴新京報記者,走出校園、走進園區(qū),通過這樣的社會窗口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園區(qū)還會給大學生提供一些實踐和實習的崗位,這種形式也特別好。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也是鍛煉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20級本科生陳子玥最想?yún)⑴c的是“古都行”,“北京這座城市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無論是名勝古跡還是胡同小巷,我都想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北京的獨特韻味。”
清華、首師大等16所在京高校成首批試點校
首都高等院校數(shù)量眾多、人才濟濟,有著百萬大學生。落實《行動計劃》,16所高校成為首批試點。
在啟動儀式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wèi)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張革作為代表,與16所高校領導分別簽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共建協(xié)議。隨后,游鈞和莫高義為16所高校大學生代表授旗。
記者了解到,首批16所試點高校是立足首都實際、結合各方情況精選出來的,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工業(yè)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建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
這16所高校中,有4所全國知名的中管高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央民族大學,有信息傳播領域行業(yè)特色的中國傳媒大學,還有包含市屬“雙一流”高校北京工業(yè)大學在內的10所市屬高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覆蓋面。
未來,在試點高校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常態(tài)推進的基礎上,《行動計劃》還將逐漸推廣到全市,力爭打造全國示范性品牌。
“‘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6項實施方案 14個項目
1 信仰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理論研究宣傳機制
●“‘理’贊青春”首都高校學生理論社團提升項目
●“生動實踐面對面”首都高校學生體驗新時代首都發(fā)展項目
2 紅色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機制
●“覺醒年代”研學行項目
●“紀念館之星”培育計劃項目
●“我的紅色記憶”隨手拍項目
3 古都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歷史文化活化利用機制
●“慧眼識文物 文脈心中傳”首都高校學生參與文物研究項目
●“行走田野間 探秘北京城”首都高校學生參與現(xiàn)場考古項目
●“我們都是文化傳承者”首都高校學生參與文化傳播項目
4 文藝行:推進“大戲看北京”與高校融合互動機制
●“戲聚高校 佳作有約”優(yōu)秀演出進高校項目
●“大團小團手拉手”市屬文藝院團與高校藝術社團結對共建項目
●“我們都是追夢人”首都高校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孵化項目
5 志愿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機制
●“青春與志愿同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重大活動志愿服務項目
●“文化志愿 青春微笑”首都高校力量日常參與志愿服務項目
6 園區(qū)行:首都高校力量參與文化產業(yè)園區(qū)高質量發(fā)展機制
●“園區(qū)導師團”“園區(qū)小助教”“園區(qū)體驗官”項目
音樂劇、詩朗誦、繪畫 開啟《行動計劃》多種演繹
《行動計劃》正式啟動,首都大學生們如何參與?啟動儀式上,來自首都高校的師生及首都博物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民族樂團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起,用音樂劇、詩朗誦、繪畫等多種形式對《行動計劃》的六項實施方案進行了演繹。
“清華人最大的自豪就是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祖國壯美的事業(yè),最高的榮耀就是把自己奮進的足跡印刻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清華大學博士生、博士生講師團講師師曜率先開講,分享了清華大學博士生講師團這支“朋輩輕騎兵”走出校園、深入基層開展理論宣講的故事。師曜提到,講師團自1998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清華學子行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扎根高校、走進一線、深入鄉(xiāng)村、走向海外,開展演練宣講,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
“我們的國家究竟什么樣……”“法國的勤工儉學我還是不打算去,如果真的出國,我倒是想去俄國”……熟悉的臺詞、不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音樂聲響起,《覺醒年代》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三人交流的經典場景一一展現(xiàn),再次將人們帶回了那個火紅的年代。
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傅萌分享了自己修復文物的經歷,她表示,文物修復工作就是守護文物這位老人的身體健康,“不僅要讓他身體健康,還要讓他把心里話說出來,把故事講出來。”隨后,北京聯(lián)合大學的多位學生還展示了自己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品,從文物紋飾中得到靈感設計出的長壽紋簪、祥云紋抓夾、龍紋團扇、妙意蓮連等。
“我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今年76歲了,我退休已經13年了,但是退而不休,一直沒有離開舞臺和影視劇的表演。”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演員、新中國功勛藝術家李光復現(xiàn)身說法,講述了自己的從藝經歷,鼓勵大家不忘初心、勇于奮斗。現(xiàn)場,李光復還表演了自己因排演話劇《天下第一樓》學到的“報菜名”。近一分鐘的表演,李光復一氣呵成,引來陣陣掌聲。
“寒冬里,我是一團火。春風里,我是一支歌。雙手撥動公益的旋律,心靈綻放愛的花朵。遠望我是一道風景,走近就在你的生活,有了難處你就來找我,友愛互助是我的快樂……”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陳子玥、徐華澤兩人帶來的詩朗誦表達著青年一代投身志愿服務的無怨無悔。
喜歡逛胡同、逛公園、逛各種園區(qū),喜歡到798藝術區(qū)看展覽……在北京上學已十年的廖懿琪表示,作為繪畫專業(yè)的學生,自己會經常去園區(qū)逛一逛,“我特別喜歡北京的園區(qū),總能在那里找到很多靈感。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走進園區(qū),在那里找到我們的舞臺。”廖懿琪現(xiàn)場還和AI小助手一起為園區(qū)作畫。
(原文刊載于《新京報》2023年5月24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