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強大動力,取得了一系列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成果,涵蓋經濟學、法學、中共黨史黨建學等多個領域。
立足中國經驗發展中國理論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5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召開的首場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表示,現代主流經濟學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其理論總結于發達國家的經驗,經常使用單個部門模型來代表整個經濟體,或是把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制度等作為理想的結構。新結構經濟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全面總結中國本土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經驗基礎上,更加全面系統地突出“經濟結構”的重要性。
“國家發展動力”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立足中國發展實踐,以“發展”為核心視角和戰略取向來構建新時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復旦大學國家發展動力研究團隊將“國家發展動力”定義為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形成的,確保國家存續、促進國家發展、增強國家實力的推動力量,并將其分為存續性動力和驅動性動力兩大類。復旦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帆闡釋道,存續性動力包含持續力和活躍力。驅動性動力包含生產力、發展力和創新力。根據三種驅動性動力在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發揮的作用,可以將國家劃分為“生產驅動型”國家、“發展驅動型”國家以及“創新驅動型”國家三種類型。“國家發展動力”理論試圖探索超越西方“國家建設”的西方中心論視角,突破傳統的制度和文化競爭認知束縛,尊重個人—社會—國家—全球—人類的多層次關懷視角,尊重并激發各國自有的現代化發展主導權、主動權、創制權,擁抱大歷史觀,從國家動力的角度深入解釋國家興衰的原因,解釋人類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及其團隊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史訪談”等實踐項目,總結凝練中國的脫貧、發展經驗,支撐中國發展學、減貧學、邊疆學等若干新學科增長點。鄭新業表示,相關研究成果《中國式脫貧實踐與中國發展學知識構建》歸納總結“中國故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脫貧經驗,為破解人類發展難題搜尋低成本、可持續的答案。一方面,論證中國減貧經驗的普適性,通過與國際經典減貧理論進行對比和系統分析,充分發揮中國的“大樣本”優勢,論證中國“近距離移民”“光伏扶貧”等減貧政策的可復制性和可推廣性。另一方面,提煉中國減貧經驗的獨特性,從中國減貧實踐的創新做法中,凝練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分析范式,并以此為指導,構建適應新時代中國乃至全球貧困治理要求的政策框架。
建優建強中共黨史黨建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和中共黨史黨建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楊鳳城認為,中共黨史黨建學是以中國共產黨為總體研究對象,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理論與實踐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揭示中國共產黨發展規律、闡明中國共產黨之治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設立黨史黨建一級學科不僅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還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清中國成功密碼、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舉措。
圍繞一級學科建設基本問題,中共黨史黨建學成果之一《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論稿》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為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有益嘗試。
為國際交流合作提供學理支持
此次發布會上還展示了國際法研究領域的系列創新成果。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永平介紹道,《國際公法學(第三版)》《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第二版)》是中國學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闡釋中國國際法立場與主張,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運用系統思維建構的中國自主的國際法知識體系。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國的國際法研究在合理借鑒國外先進國際法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法理論。
南開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發布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研究》《亞太區域合作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統籌與對接》《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新趨勢》等是亞太區域合作與全球經濟治理最新研究成果。南開大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表示,近年來,各成員國對推進以人為本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合作的共識度越來越高,使亞太地區的民眾更加充分、平等地從區域經濟合作中獲益。未來還需深入挖掘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所秉承的“亞太大家庭”精神和以人為本合作理念的內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緊密融合,以相互促進實現共同發展。
(原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5月26日第A02版)
原文鏈接:[中國社會科學報]多所高校發布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