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在這個重要講話發表兩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共建的“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共同為研究院揭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邢博,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中國工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廖林出席并致辭。
成立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CGTN主任范昀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百精代表雙方簽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建“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
新時代新征程,國際傳播事業究竟該怎么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總臺和中國人民大學合作成立的“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應運而生。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媒業界學界如何奏響“大合唱”?探索國際傳播運營邏輯,理論與實踐如何互補互鑒、相得益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看這家研究院如何搭建新平臺,開辟新前景。
業界學界強強聯手,所為“合”事?
一個,是當今世界體量規模最大、業務形態最多、覆蓋范圍最廣的綜合性國際傳媒航母。
一個,是我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
傳媒業界學界的強強聯合,如何將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傳播優勢?如何集眾智、匯群力,讓“1+1不止大于2”?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要有“世界觀”,也要有“方法論”。優勢互補,協同創新,跨界合作成立的“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將更好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隨著未來研究院工作的開展,媒體實戰經驗和高校理論研究將進一步相向而行,逐步實現“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結合。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要“分聲部”,更要“大合唱”。獨木不林,單弦不音。“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致力于解決國際傳播資源分散、缺乏有效聯動、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未來,這里將打造成為聯動業界、學界、國企、智庫、文旅機構等國際傳播主體的中樞機構和交互平臺,進一步打通國際傳播資源對接的堵點和痛點,更加全面系統、精準高效地開展國際傳播工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邢博表示,這是總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一項創新舉措,是推動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創新融合的一次強強聯合,是總臺與人民大學共同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一次雙向奔赴。
國際傳播運營邏輯,如何參透?
我們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么,在國際傳播中,如何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群體的精準傳播方式?
“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著重打造兩大體系——全球民意與輿情追蹤調研體系、全球輿論生態與區域國別傳播戰略研究體系。前者是洞悉全球輿論場風云變幻的“晴雨表”和“溫度計”,后者則是實現精準有效發力的“最強大腦”和“最佳顧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剛剛成立,就第一時間發布了首項研究成果,《世界眼中的中國:理念、成就與未來》全球民意與輿情追蹤調研藍皮書。
依托近年來總臺CGTN與中國人民大學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民意和輿論調研,全球民意與輿情追蹤調研體系進一步強化對各國輿論環境和信息安全的分析評估,截至目前已完成8次線下樣本民調和25次線上網絡民調。其中,線下樣本民調覆蓋國家和地區達到47個,覆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近70%;基于民調數據的各類融媒體產品實現G7和G20國家全覆蓋,累計觸達海外受眾48.4億人次。
在此基礎上,全球輿論生態與區域國別傳播戰略研究體系將整合國際傳播實踐與理論研究資源,依靠總臺海外報道資源和人民大學跨學科攻堅力量,實現全球輿論生態和國際傳播戰略研究的區域化、國別化、精準化,為各國際傳播主體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務與策略分析。
豐富的理論依據、充沛的調研數據,將國際交流與對話的“鎖芯齒輪” 一一對應,配上在實踐中精心打磨的一把把“鑰匙”,一扇扇對話之門隨之開啟。國際傳播運營邏輯在理論與實踐的密切配合中越理越順,越辨越明。
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從何處入手?
做好國際傳播,關鍵在人。“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在人的培養層面頗具特色,將構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和國際交流對話體系等。
培養優秀人才,這里全心全意。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研究院將著力打造更專業、更高層次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平臺,為國際傳播從業者開展形式多樣、伴隨式的業務培訓,并通過項目孵化、聯合培養等形式,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養方案。
促成國際對話,這里千方百計。研究院將匯聚傳媒界與學術界優質資源,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交流對話體系,通過研究成果全球發布與研討、全球重大公共議題的國際合作研究、國際學術交流、國際傳播高端學術會議等多種方式,塑造多維度、高水平的國際對話平臺,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的成立是雙方響應我國國際傳播發展重大戰略、深化合作的新里程碑。研究院將以創新模式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和資源,打造集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成為服務國家、輻射全球的國際傳播創新高地。”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表示,“相信總臺和人民大學打造的這一學界與業界合作新模式,將有效整合多元國際傳播主體資源,形成合力,推動國際傳播科研成果向實踐快速轉化,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作出新貢獻、形成新示范。”
中國工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廖林表示,“金融機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的重要一環,也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工商銀行愿以研究院成立為契機,同各方密切合作,著力以現代金融體系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促進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在揭牌儀式現場播放的視頻里,英、法、俄等不同語言的祝福跨越山海而來。多位國際學者用不同的語言反復傳遞相同的期盼:在經歷世紀變革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溝通交流至關重要,希望“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能夠更好地介紹和闡釋中國的理念,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正是因為不同,才會更想了解和對話。
“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這一國家級平臺的誕生,正是通過暢通理論與實踐的往來,融通傳者與受者的界限,推動一個又一個國際傳播主體的對話,來成全更深的聽見與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