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召開了首場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致辭中表示,今天,中國人民大學攜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舉辦首場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為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貢獻高校力量。中國人民大學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搭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學術交流發布平臺是我們的使命擔當,今天的夏季成果發布會是一個開端,未來我們致力于團結各大高校及相關部門、機構,打造長期的學術品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為更好迎接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中心移向東方、移向中國,力爭通過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這樣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發布平臺,通過持續產出讓世界矚目的中國知識創造、理論貢獻,呈現中國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和成果,使大家在戰略層面、心理層面、知識層面和精神層面都做好充分的準備,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基于中國的經驗、創造、實踐告訴給世界:什么樣的社會是最好的,什么樣的發展是最優的,什么樣的進步是最值得期待的,從而給世界奉獻中國智慧、中國理論、中國方案。我們期待共同把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發布會打造成知識殿堂和創新舞臺,讓人文社會科學在人大筑巢。這不僅需要高校、科研機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團結奮斗,多創造新的成果、新的理論和新的思想;也需要做好傳播,與廣大媒體平臺展開深入合作,共同講好"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成果的故事",從而讓一系列高品位、有內涵的學術成果產生更廣泛影響,從高校起步走向全國,從中國起步走向世界,在充分發揮高校智庫資政服務作用的基礎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唱響雄偉贊歌。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勇發布"新結構經濟學"成果。新結構經濟學是由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倡導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采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總結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敗經驗,提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和運行的系統理論,強調不同發展程度的經濟體由于具有物質第一性、每個時點給定隨時間可變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的不同,內生決定了具有不同的生產結構、基礎設施結構和上層制度結構,經濟運行既有共性也有殊性,是對總結于發達國家的經驗、以發達的各種結構為暗含前提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的一場結構革命。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正依托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將結構內生差異的視角引進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各個子領域,包括貨幣、財政、金融、貿易、產業組織、勞動、區域、環境等等,通過教材建設推進學科建設,并基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驗開辟并引領了發展融資等主流經濟學忽視的研究領域。
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發布"亞太區域合作問題研究"成果。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和重大科研攻關,努力為構建我國區域國別學研究,尤其是亞太區域合作問題研究的自主知識體系發揮建設性作用。"十三五"以來,中心組織跨院校、跨專業的專家團隊撰寫"亞太區域合作與全球經濟治理研究叢書",圍繞亞太區域合作在我國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高水平自貿區網絡等方面所發揮的多元作用開展了深入研究。目前,叢書中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研究》《亞太區域合作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統籌與對接》《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新趨勢》等四本專著已先后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王帆發布"國家發展動力"理論成果。"國家發展動力"理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立足中國發展實踐,以"發展"為核心視角和戰略取向構建新時代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研究團隊將"國家發展動力"定義為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形成的,確保國家存續、促進國家發展、增強國家實力的推動力量,并將之分為存續性動力和驅動性動力兩大類。存續包含持續力和活躍力。驅動性動力包含生產力、發展力和創新力。根據三種驅動性動力在國家發展不同階段所發揮的作用,可以將國家劃分為"生產驅動型"國家、"發展驅動型"國家以及"創新驅動型"國家等三種類型。五個力動態變化并相互影響,形成了"國家發展動力鏈"。國家發展動力鏈的和諧程度和運轉效率,成為影響一國發展穩健程度與速度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各國均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全球并不存在唯一的最優動力鏈。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永平發布"國際法知識體系"成果。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國際公法學》(第三版)《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第二版)是中國學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闡釋中國國際法立場與主張,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運用系統思維構建的國際上獨樹一幟的國際法知識體系,為建設國際法學一級學科、發展更具國際影響力和科學自洽的國際法學二級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公法學》(第三版)是構建中國自主國際法知識體系的基礎,《國際私法學》是實現國際私法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國際經濟法學》(第二版)是融通國際與國內經濟法律制度的代表性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楊鳳城發布"中共黨史黨建學"成果。如何建優建強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履行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的學科使命,是擺在黨史黨建學界面前的新課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發揮新型研究平臺作用,組織高校、黨校、社科院和有關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圍繞一級學科建設基本問題,采用總論和專題探討相結合的方式,發表高見,貢獻智慧,助力學科發展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論稿》一書包含了學科建設的總論、分論,學科前沿等方面的討論,其適應了一級學科建設的要求,有助于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集成角度,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嘗試。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發布《中共黨史人物傳》成果。《中共黨史人物傳》作為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由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主持編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歷史叢書,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代表性成果。《中共黨史人物傳》收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杰出的領導人以及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建立豐功偉績的先驅人物的傳記,包括1000余位黨史人物,總計2500余萬字,共89卷。《中共黨史人物傳》嚴格按照黨的歷史決議和歷史人物傳記體例要求撰寫,尊重史實、突出重點、評價公允,人物經歷完整、個性特點鮮明,文字通順流暢,可讀性強。該叢書是中共黨史人物傳記方面里程碑式的原創著作,是中共黨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填補了我國現代史人物研究方面的空白,豐富了中共黨史的內容,既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叢書,又是一套完整的愛國主義教材。未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將繼續發揮人民大學優勢,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和黨史黨建類優秀著作的出版,為打造學科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發布"中國發展學"成果。中國人民大學扎根中國大地,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史訪談"等實踐項目,總結凝練中國的脫貧、發展經驗,支撐中國發展學、減貧學、邊疆學等若干新學科增長點。目前已經形成了諸多成果。一是歸納總結"中國故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脫貧經驗,為人類發展難題搜尋低成本可持續的答案,通過構建三個學科基礎數據庫,最終形成一個靈活、可持續、可復制的政策工具庫,服務于脫貧地區邁向鄉村振興之路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減貧提供中國方案。二是從脫貧攻堅的鮮活案例中提煉理論規律,為建設中國發展學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基于科學規范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學科基礎數據庫,研究團隊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脫貧攻堅史》系列叢書的第一卷《中國式脫貧實踐與中國發展學知識構建》和十余篇中英文高水平發表,從論證中國減貧經驗的普適性、提煉中國減貧經驗的獨特性兩個維度凝練中國自主的減貧經驗;在歷史的視角上看待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將脫貧攻堅期間涌現的大量的科學探索和感天動地的奉獻精神,用"科學、生動、翔實"的方式記錄,為華夏文明添磚加瓦。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出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兼新聞中心主任楊偉國,科研處處長林晨等參會,在場師生與發言嘉賓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