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的宏偉實踐作為最生動的思政課堂,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明德”師生支教團第三期于2023年8月2日至9日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中學開展2023年“青春少年志”小平故里暑期成長夏令營。8天時間里,支教團27名師生和廣安中學初一年級40余名學生共同開展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創新以思政教育、母語教育、情感教育“三育”融合的語文支教新模式,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人大方案。
(圖為開營儀式合影)
多維“大語文”課程設計,打造中文學科實踐田野課堂
為解決短期支教與長期教育的矛盾、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明德”師生支教團不斷探索總結前兩期支教夏令營的經驗,結合當地學情,注重課程系統性,精心設計與打磨了文學組、文藝組、思維組、心語組等四個組別的多維課程,包含語言文字、經典文學、民族音樂、思維訓練與創意寫作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開拓學術視野,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母語文學的獨特魅力,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進一步培養創造性思維。
從方言漢字到民俗文化,從童話故事到古典詩詞,從四川民歌到巴蜀神話,從邏輯思維到關愛自我,多樣化的課程以母語教育為核心,與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原來寫作文這么簡單”“我越來越喜歡閱讀了”……小營員們在直呼“有趣”“過癮”的體驗中,初步建立“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地方與中國”“民族與世界”等知識坐標系。
(圖為《巴蜀神話探究》的課堂現場)
“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當感到委屈痛苦時,我應該怎么辦?”支教團結合初中生成長規律,密切關注學生心靈成長,特別開設心理健康與認知管理系列課程,幫助青春期的孩子們正確識別情緒、應對壓力。小組導師制的“師友夜話”,分享愛與溫暖的“國王與天使”,互訴成長心事的“匿名心思盒”……支教團創新融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第二課堂”的教育形態,注重情感教育,以課堂內外沉浸式交流搭建起師生間坦誠相待的心靈橋梁。
(圖為師友夜話現場)
“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愛自己。我們與老師、同學互寫小紙條,暢談人生理想。本次夏令營,我們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升了對閱讀的興趣,鍛煉了思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收獲到寶貴的師生情和友情。”廣安中學的鄭璇說,這段難忘的時光,將永遠珍藏在她心中。
(圖為開營儀式現場)
支教團團長、文學院黨委副書記胡玲莉表示,文學院自2019年起組建的“明德”師生支教團,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特色第二課堂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索。學院積極發揮高校“三支育人力量”的“四種育人優勢”,校地融合、校校協同,以“四用”為遵循,通過中文學科田野課堂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踐行中國人民大學“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
一流師資領銜,“師者講堂”啟迪學術思維
支教團除遴選中國人民大學多個學院的15名本研志愿者外,也選配了一支由中青年骨干教師、優秀專職輔導員、優秀校友共同組成的指導教師團隊。指導教師帶領志愿者多次磨課,注意教學效果的學理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結合當地需要,夏令營于每天傍晚開設“師者講堂”系列講座,把一流高校青年學者的學術視野帶向巴蜀大地,將優質學術資源輸送到西部教育振興第一線:以“蒙太奇”為例打開認識電影藝術的大門;從一本書的“前世今生”勾勒中國書籍形態的演變歷史;換個角度看課本,重溫和挖掘隱藏在神話故事背后的文化歷史密碼;從儒家經典文本出發,探討“大學之道”對于當下的意義……
(圖為陳濤“師者講堂”現場)
(圖為江棘“師者講堂”現場)
(圖為陶曲勇“師者講堂”現場)
(圖為彭磊“師者講堂”現場)
這些講座干貨滿滿、生動有趣,講解深入淺出,既展現了專業領域里最前沿的學術知識,又從初中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啟發式教育點燃他們的求知興趣,將一顆顆勇敢探索未知、啟迪學術萌芽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心中。“師者講堂”采取線下課堂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從一校到一域,從一域到全國,取得了知識傳播的良好效果。
“紙張的發明與改進,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之一。本次師者講堂,我選擇中國書籍形態演變史的主題,就是希望同學們從這個小切口入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將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曲勇老師說。
“夏令營的師者講堂讓我感觸頗多,老師們講課非常認真,他們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只為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教會了我們很多有趣的知識,”廣安中學的姜宇恒同學說,“每位老師講課的內容都十分豐富,讓我深受啟發。”
走進紅色廣安,探索校地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模式
廣安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家鄉,也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師生支教團在廣安期間,走訪鄧小平故里等地,重溫紅色歷史,重走偉人青年足跡,追尋領袖初心,開展思政教育實踐調研,深刻感受“廣土安輯,思源奮進”的廣安城市品格和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實踐精神。
(圖為夏令營鄧小平故里實地學習現場)
(圖為夏令營鄧小平故里實地學習現場)
支教團立足高校專業優勢,助力當地建設中國曲藝名城,以“曲藝源流與傳承發展的歷史鏡鑒”為主題舉辦講座。“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教研工作室”領軍人物、支教團江棘副教授,從曲藝之源、曲藝說唱特征、曲藝“正名”三個方面,結合延安民眾劇團和魯迅藝術學院的創作實踐,對曲藝的源流與發展進行了理論講解,同時結合當下曲藝發展現狀,為當地文化工作者傳承民間藝術、創建四川省曲藝之鄉提供借鑒。
(圖為江棘曲藝主題講座現場)
支教團助力廣安思政教育品牌建設,與廣安市委宣傳部、廣安市教育體育局、“習語潤心”思政品牌建設部分試點學校負責人共同召開思政品牌建設交流會,研討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舉措,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為爭做新時代小平家鄉“種樹人”貢獻高校智庫力量。
(圖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現場)
(圖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現場)
“此次座談會很有意義,支教團各位老師就大學生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強基計劃人才培養、教師思政意識培育、黨建引領學科發展等方面的真誠分享,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啟迪了我們的思維,為廣安思政教育的教學教研打開了一扇窗。青少年思政教育任重道遠,廣安將持續做實‘習語潤心’品牌建設,吸納運用支教團帶來的好經驗、好方法,推動思政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洪麗說。
扎根中國大地,譜寫“雙向奔赴”的青春之歌
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網、“學習強國”平臺、《廣安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本次支教活動進行了報道。
支教團的師生們用誠摯滾燙的話語訴說著自己的心意。
“我在支教面試的時候說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想要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些什么,但踏進課堂的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到孩子們帶給我的,絕不是細小的石子兒投進一方陳潭,而是遠處的風掀起的滔天巨浪。”席雨荷同學說。
“有南才有北,有鄉鎮才有城市,有年少才有年長,有學生才有老師。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小世界里走了出來,在一個個微不足道的瞬間里,我們完成了靈魂的碰撞和生命的連接。”李芊同學說。
“短短幾天行程,我似乎記住了每一個孩子的面龐,他們青春、稚嫩、真誠、活潑、善思,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天地廣闊,相信這次支教活動會給他們每個人的心里播下一顆種子,將來定會生根發芽,開啟他們美好的愿景。”彭磊老師說。
“每次支教,就像奔赴一個一年一度的約定。孩子們清澈又熱切的目光,銳利地提醒著我,召喚著我:總還是會有一種力量,能夠對抗庸常機械的繁忙消耗。講臺雖小,值得一生修煉。”江棘老師說。
“支教是一次雙向奔赴,共同成長。我們希望讓更多青年學子,匯聚同向而行的朋輩力量,成為立志奮進的青春榜樣,把愛和理想寫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漫漫征途。”文學院團委書記羅觀老師說。
“只有將自己的青春敘事與家鄉發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聯系起來,才能同更多有為的青年一起,以使命擔當共同譜寫大海般壯闊的青春之歌。”這是支教團副團長、文學院副院長陳濤在開營儀式上對營員的寄語。
不負青春少年時,樹立青春少年志。廣安這片紅色沃土上的“青春少年志”,是“紅巖”精神下的革命奮斗,是“春天的故事”里邁開氣壯山河新步伐,更是“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共青春”。
(圖為結營儀式后營員們與志愿者在教室里的合影)